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案 > 正文

屈原列传重点句子翻译考试【好句摘抄74句】

  • 2024-11-27 01:44
  • 编辑

1、一、通假字

2、三、句式归纳

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4、这些句子可以帮助你回忆和默写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5、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6、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

7、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9、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0、厚币委质事楚,意思是:并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1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12、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13、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14、吴、蜀成梯峡之势以入楚,其势锐甚,一、二小国,不及中国之什一。而楚日以削,故此举先王之所爱而为邻邦忧也。

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一句,最新之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把“濯”与后面的“淖”“污”“泥”并列,均释为“污浊”。“自疏”解释为“自动地远离”。

16、"于是屈原被绛之缨,乘黄之车,加黄锺之印,与司马子车俱朝于晋国。"——描写屈原被授予重任,与司马子车一同朝见晋国君主的场景。

17、屈原列传通假字

18、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19、被通披 常通长泥通涅志通记

20、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21、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4、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25、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26、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邪正之曲,举足轻重,泾渭分明,不为利诱,不受威胁,以去就而明耦。

27、名词作状语,在内。

2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29、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30、词类活用

3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2、从句式上看,后一句既然是“蝉蜕于浊秽”,上一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或“疏濯”后面省略了一个“于”字。“疏”和“疏濯”都可作动词使用。

33、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34、四、难句翻译

3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6、"及齐昭公使人伐齐,使朝於晋。"——描述屈原随齐国使者前往晋国朝见。

37、短屈原于顷襄王,意思是:让史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38、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0、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41、其后楚日以削,意思是:从那时起,楚国的领士一天比一天缩小。

4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43、反通返离通罹见通现指通旨濯通浊

4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45、顾反。(反,通“返”,返回。)

46、内惑于郑袖,意思是: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

47、从语义上看,疏有“远离”的意思,也有“清除”的意思。解释成“远离”,认为“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浊”,并不恰当,屈原爱楚国,为楚国效忠,一直在污浊中,只是出淤泥而不染。他离开污浊的官场,也是被迫的,并不是自动地远离。所以,这里的“疏”当解释为“清除”。

48、绌通黜内通纳从通纵质通贽反通返

49、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0、"屈原乃去齐十馀年,客于潇湘之上。"——记述屈原离开齐国后长期在潇湘流域漂泊的经历。

51、今义:颠来倒去

52、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53、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54、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55、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

56、今义:色彩

57、今义:无理狡辩

58、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60、二、古今异义的词

6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62、这种解释沿袭了清朝人王念孙的说法。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第五》中写道:念孙案:上言洗濯下言淖,则文不相属。濯字当读直教反。濯淖叠韵字。濯淖污泥四字同义,为四种浊物。好事者引《广雅》:“潲(shào)、濯,滫(xiǔ)也。”因为《说文解字》上有:“滫,久泔(gān)也。”于是把“濯”解释为臭泔水,即陈旧发酵有臭味的淘米水。认为《屈原列传》是用四种浊物比喻当时的社会,说明屈原自远于污浊的环境。

63、"楚人有屈原者,名平原君。"——用于介绍屈原的身份和名字。

64、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65、重点句子如下:

66、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67、"屈原乃举石投之江而死。"——记录屈原最终因失望和不满而投江自尽的结局。

68、所以,《屈原列传》中这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妨把“疏濯”列为一词语,免得中了王念孙牵强附会的毒。

69、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70、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71、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句子:

72、"愿舍其国而不敢辱先君也。"——屈原宁愿舍弃自己的国家,也不愿背离先君的教诲。

73、“疏”解释为“清除”时,跟“濯”成为同义词,可并举,也可连用。东汉仲长统《昌言》有名句“疏濯胸臆,澡雪腹心”,便将“疏濯”连用。《文选》中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则以“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一句,把“濯”与“疏”并举。

74、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