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案 > 正文

屈原列传重点句子整理精选143句

  • 2024-12-03 02:09
  • 编辑

1、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3、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4、④唯长终是。(《鲁周公世家》)

5、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6、①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

7、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8、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9、四、省略句

10、①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秦始皇本纪》)

11、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2、②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

13、格式:主+宾+之(是)+动

14、重点句子如下:

15、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16、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17、楚诚能绝(于)齐。

18、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1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0、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21、(5)介词的省略。

22、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23、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24、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5、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26、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27、(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8、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9、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0、二、被动句

31、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32、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3、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34、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

35、(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36、格式:宾+介+动

37、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9、(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0、一、判断句

41、b.何泣也?(《魏公子列传》)

42、(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43、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44、(6)无标志判断句。

45、(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46、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7、①专以射为戏,竟(都是如此)。(《李将军列传》)

48、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49、①宾语在动词前面

50、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51、②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于)泰山。(《太史公自序》)

52、六、定语后置

53、“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54、(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55、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56、(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57、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58、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59、(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60、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61、①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62、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6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64、(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65、吴、蜀成梯峡之势以入楚,其势锐甚,一、二小国,不及中国之什一。而楚日以削,故此举先王之所爱而为邻邦忧也。

66、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67、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8、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9、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70、④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71、②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72、五、主谓倒装

7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4、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7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6、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7、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8、⑤唯利是、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79、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80、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81、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8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84、(1)格式:动十以十状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85、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86、三、宾语前置

8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88、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89、(4)介词宾语的省略。

90、(5)无标志被动句。

9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9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3、(2)谓语的省略。

9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5、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96、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认为)各有差。(《淮阴侯列传》)

97、(3)动词宾语的省略。

98、(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99、此不知人之祸也。

100、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01、(2)用“被”表被动。

102、(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03、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104、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105、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106、宾语前置句

107、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10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09、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110、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111、(3)用“者”或“也”表判断。

112、(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13、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14、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15、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16、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8、⑤臣本布衣。(《出师表》)

119、②啖(之)以利。(《高祖本纪》)

120、七、状语后置

12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12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123、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124、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125、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

126、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27、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128、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129、(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30、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邪正之曲,举足轻重,泾渭分明,不为利诱,不受威胁,以去就而明耦。

131、状语后置句

132、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3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34、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135、(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136、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37、(1)主语的省略。

138、(1)用“……者……也”表判断。

139、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4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141、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142、(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4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