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经典句子【优选76句】
- 2024-11-21 01:58
1、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2、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大意: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4、道德经中的24字经典语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注解如下:
5、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它告诉我们要有水的品性,柔润而从容,不争不抢,默默付出。同时,也要学会安守宁静,气定神闲,洞察天道循环的规律,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玄机。这种品性和行为,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极大的善行。
6、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青牛西去连沙漠,紫气东来见瑞氛。——宋·李纲《题李伯时画老子出关》
8、以下就是道德经中的劳动的句子。
9、《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古籍之一,其核心思想蕴含在24字经典语句中。其注解如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能而不强,事而不费。这句话告诫我们,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要依赖他人;要有能力但不要过于骄傲自大;在做事情时,要有效率并最大化资源利用。这个短语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坚守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也是对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提醒。
10、注解:有一种东西存在于天地之间,先于天地诞生。
11、“行者常无心,即无心常清净。”这是道德经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它强调了心中常无所执的重要性,只有无杂念、无执着的人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寧靜。这也是达到“无为而治”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内心平静、自我不执着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意义的行动。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的平静与洁净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使人连接自己和自然之间的桥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可能真正做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12、道可道,非常道。"
13、这句话的注解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4、注解: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抢,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15、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见人就卖弄,见人就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16、注解:拿着满盈的东西,不如适可而止;把锋利的东西磨得更加锐利,不能长久保持。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8、注解: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19、译文: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20、,这一句也表达了言语本身的局限性,因为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实在的本质
21、这个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也适用于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道德和价值观。
22、释义:自青牛离开后,已经过了几千年,今日又出现了紫气从东边而来的景象。
2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4、比喻祥瑞降临。
2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6、紫气东来日在南,南溟咫尺望天涵。——明·郭之奇《甲午元日书怀二首·其一
27、名可名,非常名。
28、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
29、释义:太阳挂在天空的南方,紫气从东边而来,南边的大海与广阔的天空好像只有咫尺的距离。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31、“不言之教,教之道存”,这句话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过默默地示范和行动来影响他人。
32、青牛去后几千年,紫气东来今再圆。——明·李士淳《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其十》
33、道德经中有关建筑的句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唯道,善贷于世,不屑于四体,是故大臣不坏其规,民不厌其生,夫唯不厌,既卒死而不朽。
34、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
35、大意: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急雨不会下一个整天。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
36、得道之人也应该如此,向大道学习,尽量去做,去付出,而不是去争夺。
37、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38、《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译文: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39、懂得大道之人,是不会把占有获得财富当作人生价值,而是尽力付出,尽量为社会尽义务。这样的人为社会付出越多,个人就越丰富。
4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41、注解:知道阳刚的一面,却守住阴柔的一面,这是天下的溪流。
42、注解:要通过无欲的心态来观察事物的奥妙,通过有欲的心态来观察事物的边界。
4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4、注解:道产生万物,万物由阴阳二气生成,阴阳二气相生,进而生成万物。
45、注解:知道光明的一面,却守住黑暗的一面,这是天下的典范。
46、《道德经》中的24字经典语句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7、道德的教育不仅仅在言语上,更在行为上。这需要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愿意跟随、理解和信服,达到道德提升的效果。
48、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49、大意: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
50、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华丽,漂亮华丽的话不真实。(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绝对不会用形容词)
5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54、顾名思义,“紫气东来”就是紫气自东而来。
5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6、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
57、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58、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下是24句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简要注解:
59、”“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
60、这24个字强调了柔和、谦逊、无私、诚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是达到“道”的境界所必需的。同时,这些品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61、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中国民间,当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
62、大道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让每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方法。
63、注解:道(Dao)是指自然法则,可以阐述和理解,但并非固定不变;名(Name)是指事物的名称,可以命名,但同样不是固定不变的。
6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65、此处所说的“关”是指函谷关,在河南省最西部的灵宝市北边,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山海关、武胜关等齐名,并称为中国八大雄关。
66、善良的人不会巧舌如簧,天花乱坠的人不是善良之辈。
67、注解:富贵不能使人沉溺,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68、释义:青牛向西离去的地方与沙漠相连,紫气从东边而来是祥瑞的征兆紫气东来日在南,南溟咫尺望天涵。——明·郭之奇《甲午元日书怀二首·其一》
6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0、春秋时期开始建立,三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7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72、”(第四十一章)此处“四体”指建筑物,意为善用道德的力量,不必借助于实体的建筑物,刚毅的大臣遵循这一原则,可以维持政纲,而民众得以生活安宁,并且历经岁月,这种美好的状态也会流芳百世。
73、关于“紫气东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书典籍的官职。
74、这句话表明了道无法被言说、形容,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文字的存在。
7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6、这句话是道德经中极为著名和重要的关于建筑的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们选择建筑方式的思考进行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