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推荐33句
- 2024-09-30 12:45
1、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2、第一、隐喻人民的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国土遭受日寇惨绝人寰的践踏。“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是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隐喻人民心中的悲愤之情像河流一样汹涌澎湃!
3、以上艺术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4、一、《雨过至城西苏家》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解析:
5、第三,隐喻民族解放、独立自由的曙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他用感伤而血肉丰满的诗,唤醒了人民大众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意志,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正因有了他,如今正向着一个光明前景大步走去……。
6、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7、“明喻”好理解,而隐喻的特点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8、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9、通感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0、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11、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12、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13、二、扩展知识:
14、诗歌的开头,出现一只假设的“鸟”,而且“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实际上,这只鸟就隐喻诗中的“我”----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把个人感伤同整个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他希望通过这种民族的哀感和愤懑以及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来激起一个哀伤的民族渴求解放的意志,这是在他诗中体现的来自历史的深厚的力量和历史前进时的沉重感。
15、一、《雨过至城西苏家》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解析: 1、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16、《稠李树》(又译作《野樱》)则是一首调性明朗、赞美俄罗斯田园之春的小奏鸣曲。
17、“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18、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19、诗人运用了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通感(联觉)手法,即让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互相沟通、相互转化,从而使读者全部感官都感应到艺术美。在相互感应的各种感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象“蜜甜的露珠”(诉诸味觉),“辛香的绿痕”(诉诸嗅觉),“缎子般的花穗”(沟通视觉与触觉)以及“小溪扬起碎玉的浪花”(融视觉、听觉为一体)等都是使用通感手法的佳句。
20、第四,隐喻死后,也会全身心的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献身精神多么超凡脱俗、多么悲壮高尚啊!
21、艾青《我爱这土地》的修辞之我见
22、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3、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24、作品简介:是由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黄庭坚前去拜访。本诗描绘了春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5、比拟,如“柳拂”。
26、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27、赏析: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8、原诗欣赏:雨过至城西苏家
29、比拟,如“柳拂”。 3、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以上艺术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雨过至城西苏家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2、作品简介:是由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黄庭坚前去拜访。本诗描绘了春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30、第二、隐喻人民的反抗精神。“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他想让国民清醒地认清当前局势,从而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中去!
31、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可以说,比喻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诗歌的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没有隐喻,就没有诗”。
32、总之,诗歌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他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满怀悲愤、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相吻合。强化了“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33、赏析:“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