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栗的意思【54句文案】
- 2024-11-24 15:20
颤栗的意思
1、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中举》
2、[zhènchàn]
3、chàn组词造句:震颤3、说话都用咆哮了,地表都是震颤了,海水还在翻滚着4、这不过是一声震颤,隐隐约约,难以捉摸,无法形容。
4、详细解释
5、[zhànlì]
6、一次,孔子的徒弟直白地告诉皇上:夏朝的神主牌位是用松木做的,商朝是用柏木做的,我们周朝人要用栗木,这就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听了说:这是历史问题,就别追究了。如果游街示众,能起到“使民战栗”的效果,那更希望对腐败官员游街示众,这样可以“使官战栗”。
7、一、颤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拼音分别是chàn和zhàn。
8、颤动;发抖~抖。声音发~。两腿直~。
9、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可以看见他们紧张的神经在那里抖动。”
10、通“惮”。惧怕,惊恐
11、茅盾《路》四:“这笑使得薪迷乱,同时却又感到些微的颤栗。”萧红《手》:“这样的怪读法,全课堂都笑得颤慄起来!”柯岩《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一)》:“观众像被鞭子抽在心上一样,一阵颤栗,然后是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12、颤[chàn][zhàn]
13、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14、颤抖,发抖
15、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如:「这阵寒风令他全身颤栗。」也作「战栗」。
16、“颤”,普通话读音为chàn。“颤”的基本含义为物体振动,如颤动、颤抖;引申含义为通“惮”,颤恐。
17、颤[zhàn]
18、战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ànlì,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出自《论语·八佾》。
19、鲁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三:“即使是在暗昏的光线里,也可以看见她那多肉的下腭震颤得摇摇欲堕。”艾芜《南行记·山峡中》:“夜愈静寂,江水也愈吼得厉害,地和屋宇和神龛都在震颤起来。”
20、魔术师的手只是抖动了一下,那条丝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21、又如:打颤(发抖);寒颤(寒战);冷颤(冷战);颤栗(发抖;哆嗦);颤欣欣(战兢兢)
22、词语示例:这孩子一定是吓坏了,颤栗地站在原地
23、由于“战”有发抖的意思,后作“颤”.例如:《尔雅·释诂》:战栗,惧也.因此,“颤”同“战”这两个字,不但音同(zhàn),而且义同(发抖;颤动),连词性也相同(动词)所以,“颤栗”和“战栗”是同义词,也是动词词性的词.
24、颤[chàn]
25、(形声。从页(xié),亶(dǎn)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头摇动不定)发抖;颤动
26、物体振动。
27、词语读音为:chànlì
28、战栗和颤栗没有区别,都是颤抖哆嗦的意思,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出自《论语·八佾》:“使民战栗。”意为使百姓因看到栗木(做的神主牌位)而恐惧,害怕或激动。
29、在日常使用中,“颤”也常做动词,表示颤抖,发抖,如发颤。
30、意思是(动)①颤动:她气得咬紧嘴唇,身子剧烈~。②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他~了一下缰绳,马便向草原飞奔而去。
颤栗的意思
31、同“战栗”,意思是因害怕而发抖,打哆嗦的样子
32、二、基本释义[chàn]颤动;发抖:颤抖。声音发颤。两腿直颤。[zhàn]发抖。
33、战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ànlì,也作“颤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出自《论语·八佾》。
34、zhànlì
35、之士,可谓颤矣。——《墨子·兼爱下》
36、如:颤脱(抖落)
37、暴戾顽贪,无下颤恐而患之。——《吕氏春秋》
38、基本解释
39、就是发抖;颤动的意思。
40、越国〈动〉
41、颤栗[zhànlì]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如:「这阵寒风令他全身颤栗。」也作「战栗」。
42、词语释义:
43、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发抖
44、近义词:抖动,
45、颤抖哆嗦,也作“战栗”。
46、三、组词有颤抖打颤寒颤颤栗冷颤抖颤震颤颤动颤悠颤音惊颤颤脱颤袅颤涩等。
47、颤动,读音chàndòng,汉语词语,意思是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48、一种肌肉的不自主的颤动。通常因疾病、恐惧或焦虑而造成。
49、抖动的意思,也形容因惊惧而颤栗。
50、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颤栗:chànlì,颤抖哆嗦,也作“战栗”
51、chàn,zhàn
52、区分方法:
53、颤动的近义词:振动、振撼、轰动、哆嗦、抖动、震荡、惊动、发抖、颤抖、颤栗、战栗、震动、震憾、震撼等。
54、三、组词有颤抖打颤寒颤颤栗冷颤抖颤震颤颤动颤悠颤音惊颤颤脱颤袅颤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