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的资料简介【精选52句】
- 2024-11-26 08:53
范成大的资料简介
1、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
2、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过过墙来。
3、译文:肥沃的土地在春雨的浇灌下,充满了孕育新生命的无穷活力,各种花草争相拔节开放,屋后的荒地里也增添了新的绿意,邻家的竹根已开始发芽,从墙下窜到这边来了。
4、译文:白天出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5、南宋时期诗人
6、范成大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7、这是范成大最著名的田园杂兴诗之一。关于此诗,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争议。
8、由于范成大能够系统深入的观察老百姓的生活,并且欣赏乡村的美景,所以他将整个诗歌创作分成了五组,分别是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每组都包含了十二首绝句,根据时间顺序全面的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田园景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9、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乡村四月,以选入小学四下课本。
10、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11、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12、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
1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12岁即能诗文。人称“小李白”。作品数量大,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
14、四时田园杂兴采用了以动衬静的结合手法,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诗人对乡村恬静、田园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以蜓飞蝶舞,来衬托中昼长人稀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5、范成大自幼便聪明之极,十二岁遍读经史,十四岁便开始写作诗文,步入仕途后,他关注民生、心怀天下,曾经做到参知政事的高位,是一个非常有才又有责的士子。范成大六十八逝世,累赠少师、崇国公之衔,谥号文穆。
16、生平如下:
17、作者简介:范成大是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的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
18、但是,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根据整首诗的意境来看,前两句写景,梅子金黄、杏子正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疏,似乎意味着庄稼正在成熟期,还不到繁忙的收获时节,且整首诗带给我们的是一幅万物的生机盎然图,似乎一切都在孕育着美好静谧的情境,若是理解为农忙,是不是有点格格不入?
19、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20、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
21、写作背景
22、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2]
23、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4、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25、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26、《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7、译文:肥沃的土地在春雨的浇灌下,充满了孕育新生命的无穷活力,各种花草争相拔节开放,屋后的荒地里也增添了新的绿意,邻家的竹根已开始发芽,从墙下窜到这边来了。出自南宋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其二》,原句为: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过过墙来。1、土膏,指泥土滋润状,是言多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松动,万草千花一下子草也绿了花也开了。这春天里生命的蠢蠢欲动,春雨的频催之下,一晌间爆发,万草千花灿烂。2、“饷”是“晌”的通假,一会儿,不多久的时间。扩展资料:本篇是“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一绝。作者以自己的住宅为基点,将笔墨拓展开去,含蓄而又生动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绿满人间的信息。第一、二句先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悄然来临的春天的轮廓。第三句由全景化为中景,即由总写铺天盖地的春光转为展现屋后一角的春色,从另一角度显示了春风化荒芜为“绿秀”的力量。 末句着意推出“邻家鞭笋过墙来”这一特写镜头。视野虽更为缩小,诗境却愈加张大。在作者笔下,区区此笋,破土而出之后又穿墙而过,充分显示了春天所赋予它的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
28、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29、春日之二,原小引: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绝,终岁得六十首,号四时田园杂兴,题原作“春”,据《宋诗钞.石湖集》改。1、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指肥沃的土地。《国语·周语一》“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频:屡次,连续多次。2、一饷,片刻。饷,通“晌”。3、绿秀;此句是说屋后的荒地里也增添了新的绿意。4、鞭笋:竹根上的新芽。本草纲目:“土人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此句是说邻家的竹根已开始发芽,从墙下窜到这边来了。
30、代表作《诚斋集》
范成大的资料简介
3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2、——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十五》
33、如果你翻看一些资料,会发现,很多人都将这首诗,归结为写农忙的作品,因为从“日长篱落无人过”中可以侧面反映出来。
34、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石湖词》。范成大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谥文穆。
35、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36、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37、一、范成大其人简介
38、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39、翁卷,字续古,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
40、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41、其实这一质疑,很有探求精神,是非常好的问题。那么,这首诗,到底是在写农忙还是农闲呢?且让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
42、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43、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而这首诗,历来极负盛名。
44、资料补充:
45、扩展资料:
46、出自南宋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其二》,原句为:
47、《四时田园杂兴》原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8、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之中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49、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50、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自己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所以非常的真实,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读罢这诗集就仿佛自己在江南的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51、同时这些诗歌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昏暗的朝政,这样的思想深度也让范成大的田园诗充斥着别样的生机,千百年来流传不休。
52、范成大著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