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的歇后语-集锦21句
- 2024-11-26 11:45
一窍不通的歇后语
1、实心竹子一—一窍不通
2、扁担吹火一一一窍不通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4、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边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如谜面;后边是解释、说明,如谜底,特别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5、有关一窍不通的歇后语:
6、弯扁担吹火一一一窍不通
7、擀面杖吹火一一一窍不通
8、所问歇后语如下: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解释:以前用木材做燃料的时候刚点燃的时候需要吹气,主要是增加氧气含量,使刚点燃的木材燃烧起来,直接对着炉灶用嘴吹不行,需要用一个管子吹。而擀面杖是实心的,没办法吹。形容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9、回答:“一窍不通”前半句的歇后语是:擀面杖吹火。大家知道(擀面杖)是擀面用的,它是由实芯的硬木头做成的一个细长棍形的东西。想用它吹火是吹不了的。比喻某些人对事件什么都不懂,门外汉。
10、俗语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前多类似谜语和谜面后,是迷底记本意,是一种口语性的引注,雨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矮字梯子上高房搭不上檐(言)。有时省去后一部分不说,故名。
11、回答问题:“一窍不通”的前半句是“擀面杖吹火”。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事情等根本不懂或者没有任何窍门。例如,这道数学题也太难了,思考了一节课还是没有任何思路,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12、“一窍不通”歇后语的前一句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意思是指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出自《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13、耳聋鼻塞嘴哑一—一窍不通
14、歇后语源自唐诗的一种“歇后体”,是唐代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记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
15、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一一窍不通
16、实心竹子吹火一—一窍不通
17、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18、答:熟语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前多类似谜语的谜面,后是谜底,即本意,是一种口语性的引注语,如擀面杖吹火一一窍不通。有时省去后一部分不说,故名。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19、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是一种短小、幽默、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句。
20、眼瞎耳聋鼻塞嘴哑一一一窍不通
21、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是一种短小、幽默、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边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如谜面;后边是解释、说明,如谜底,特别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