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郑板桥竹子诗-集锦70句

  • 2024-11-26 16:13
  • 编辑

郑板桥竹子诗

1、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2、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郑板桥酷爱竹子,一生画了很多的竹子,还写了不少关于竹子的诗。他酷爱竹子,不仅仅是因为他画竹,咏竹,还因为他喜欢竹子的坚韧顽强,借竹子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

3、没有华丽的词藻,数字几乎占据了整首诗,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乍一看通俗的不得了的一首诗。再仔细读,会发现发现:在辽阔的大地上,雪花漫天飞舞,梅花挺立雪中,斗寒吐艳,香气扑鼻,有动有静,深邃的意境扑面而来。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郑板桥《竹石》

5、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6、题画竹清郑板桥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8、飞入梅花总不见。

9、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10、《篱竹》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首六言诗。该诗应该是郑板桥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写篱笆旁边的绿竹,托物言志,以竹自比,表达了自力更生、坚强自立的高尚操守。

11、护竹何劳荆杞.

12、释义:不需要每天报平安。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

13、【清】郑燮(郑板桥)

14、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5、咏雪清郑板桥

16、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有《板桥全集》。

17、仍将竹做篱笆,求人不如求己。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求人不如求己.

20、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

21、释义:世上人都爱栽花,只有老夫我爱栽竹。

22、只要把茂盛的竹子围成篱笆的样子,让其正常生长,这样竹子就能保护自己了。求人帮忙不如自力更生,自我保护。

23、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4、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25、这首诗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26、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以下是郑板桥咏竹诗十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7、郑板桥的五言咏竹诗是《竹》。

28、郑板桥的咏竹诗

29、释义: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惊动石头,穿过树林一贯发狂。

3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郑板桥竹子诗

31、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32、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33、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34、千片万片无数片,

35、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36、清代画家郑板桥和竹可谓是难舍难分。画了很多的竹并写了许多的咏竹诗。

37、《竹石》

38、清·郑板桥

39、一片绿阴如洗,

40、[清]郑燮

41、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清代:郑板桥《竹》

42、一片两片三四片,

43、一片碧绿色的竹荫,干净的如水洗过一样。这些篱笆旁边的竹子何必用荆棘树来保护呢!

44、《篱竹》

45、《竹》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所著的五言诗之一。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也借喻作者自己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46、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4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48、五六七八九十片。

49、(清)郑板桥

5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52、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5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4、仍将竹做篱笆,

55、释义:清风何必自己寻路,寻到青竹梧桐中。

56、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清代:郑板桥《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57、拓展资料:

58、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清代:郑板桥《效李艾山前辈体》

59、清代:郑燮

60、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清代:郑板桥《竹石》

郑板桥竹子诗

61、释义: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

62、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代:郑板桥《予告归里》

6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用了六个数字,不但写出了画上竹子的特点,也明确了画竹的技法:画竹要疏落有致,不要为了拟真而放上太多竹枝和叶子,这样才能以少胜多,画出竹子的美妙姿态。

64、释义:写出来的竹柏没了颜色,卖给东风不合时宜。

65、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66、竹阴碧绿,却不用荆棘来保护,只需要自己做成篱笆就能保护自己.

67、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68、释义: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69、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70、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