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开朗的含义精选96句
- 2024-11-26 21:23
豁然开朗的含义
1、近义词有原来如此,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大彻大悟等。反义词有,莫名其妙,如痴如醉,冥顽不灵,疑惑不解等。恍然大悟多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2、“豁”,最初见于说文小篆时代,从谷,古文字形体像水流人山谷,表示豁是前后畅通的山谷;从害,害有险要之处义,山谷两侧多为峭壁,地势险要。本义是畅通的山谷,引申为开阔、开通。后逐渐见于说文,最后演化为楷书简化版的“豁”。
3、警察揭穿了诈骗犯的骗术,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场表演原来是场骗局。
4、恍然⼤悟的成语含义是:对某⼀事物突然明⽩、突然醒悟。
5、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恍然:猛然清醒的样⼦;
8、悟:⼼⾥明⽩。
9、茫然不解:茫然:无所知的样子。解:理解。一无所知,不理解。
10、反义词:
11、(东廊僧在)蒲团上静坐了三昼夜,坐到那心空性寂之处,恍然大悟。
1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十七回
13、褒贬色彩
14、资料参考:《桃花源记》写作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4
15、造句:有时傻瓜的错误既严重又难以预料,聪明人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有犯下这些错误的人才会感觉到它们有用。
16、“不复出焉”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7、在日常使用中,“顿”也常做动词,表示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如顿脚。
18、“不”的基本含义为副词;引申含义为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如不去、不多。
19、读音:huǎngrándàwù
20、作者简介
21、读音:huòránkāilǎng
22、近义词:
23、创作背景
24、“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25、“豁”,普通话读音为huō、huò、huá。“豁”的基本含义为残缺,裂开,如豁口、豁子;引申含义为宽敞,如豁亮、宽豁。
26、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7、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8、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29、鲁迅·《药》
30、原来的黑暗,疑窦,不知困难如何去解决,现在突然‘变的宽敝明亮,期侍很久的愿望得以实现,长时间的压力得到释放,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与兴奋突然来临。
豁然开朗的含义
31、意思: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32、近义词豁然开朗
33、含义: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34、《桃花源记》陶渊明
35、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36、《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37、不复出焉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不复出焉的意思是:不再出去。
38、在日常使用中,“大”也常做形容词,表示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如大妇,大宗。
39、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3,走过一段狭窄的甬道,溶洞里面变得豁然开朗。
40、意思:猛然醒悟,
4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2、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
43、意思: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44、创作寓意
45、含义:被堵塞的心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受到启发,一下子理解领会了道理。
46、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7、它产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与抑制区域中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48、茅塞顿开
49、原文解析
50、“顿”,普通话读音为dùn,“顿”的基本含义为很短时间的停止,如停顿、顿宕;引申含义为忽然,立刻,一下子,如顿然、顿即。
5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2、经过老师的教导,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的严格管教,都是出于关爱。
53、扩展资料
54、恍然⼤悟的`近义词是豁然开朗、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悟,恍然⼤悟的反义词是如坐云雾、⼤惑不解、冥顽不灵、茫然不解、百思不解。
55、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56、她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他刚才那一番话的意思。
57、恍然⼤悟的近反义词
58、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六十五
59、在日常使用中,“不”也常做副词,表示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
60、翻译:我身体没有力气,我肚子里没有文采,得到三公的教诲,被堵塞的心忽然被打开了。
豁然开朗的含义
61、也作:恍然而悟
62、翻译:承蒙您的指教,我一下子就完全明白了。
63、反义词:百思莫解,如坐云雾,
64、“大”,普通话读音为dà。“大”的基本含义为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如大厅、大政;引申含义为指大小的对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如大局、大众。
65、翻译: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66、近义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67、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
68、近义词:豁然开朗,如梦初醒,
69、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觉悟,领会。形容突然间明白过来了。
70、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71、huǎngrándàwù
72、近义词:恍然、释然、组词造句:豁然4,听了他对时局的分析,大家都有豁然贯通的感觉。
73、含义: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7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5、顿悟也称灵感。指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76、迷惑不解[míhuòbùjiě]释义: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出处: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近义词:大惑不解、困惑不解、百思不解、疑惑不解。反义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77、近义词:恍然、释然、组词造句:豁然1,站在高楼顶上,你的视野就会豁然开阔。
78、反义词大惑不解
79、huòránkāilǎng
80、裴公恍然始悟,立命击碎,然后举爵尽欢而罢。
81、反义词:大惑不解、百思不解、如坐云雾
82、在日常使用中,“豁”常做动词,表示舍弃、狠心付出某种代价,如豁脱。
83、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它是一种突变的过程,某个强烈的偶然因素,仿佛一道电光,使人豁然开朗。
84、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85、恍然大悟
86、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87、读音:máosèdùnkāi
88、成语发音:máosèdùnkāi
89、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90、原文解析:
豁然开朗的含义
91、百思不解
92、成语解释: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93、《观无量寿经》
94、近义词:恍然,释然,蓦然,顿时,
95、答:豁然开朗代表数字3。因为3字的含义是代表世界万物,用3来代表豁然开朗就是说突然间看清了世间万物。
96、“不复出焉”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