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司马昭之心下一句是什么【34句精选】
- 2024-11-26 22:15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下一句是什么
1、你的问题我来答
2、路人皆知
3、第二年,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自己当皇帝,建立了晋朝,他就是晋武帝。
4、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继承大将军。
5、到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是司马懿之心
6、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魏灭蜀以后,孙吴处于十分不利的战略地位。
8、后来用这句话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例如,“某某国说的什么人权、民主、和平等等,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9、景元四年(263),他派钟会、邓艾等率军灭蜀。这年,司马昭自称晋公,后为晋王。
10、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宫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营芳还是营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11、正元二年(255),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
12、吊诡的是,史书中对司马昭罪行的鞭挞多不胜数,对他所做的好事却仅是微不足道的几笔,非常诧异。相比曹操,介绍司马昭的文字也少多了。可是历史功过不是靠故事多少、记载的文字多少来界定,而是看他的政策、功业。乱世百姓为刍狗,有一个有能力知仁义的人来结束这个时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3、回答问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语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大将军司马昭专权,,蓄意篡夺帝位。一次魏帝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14、出自于《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否?
16、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任丞相,袭晋王。
17、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卖命或愚忠,替皇帝卖命的忠臣属于最低等的忠心。古往今来,士大夫对皇家的忠诚标准,除了维护社稷、延续统治地位之外,爱民才是最高道德准则。司马昭所做的,恰恰是“安内、攘外”并举,凝聚民心,帮助皇权维稳,消弭了内生|生危机;“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招抚异族,使得外生眭危机也不复存在,所以“海内得以休息”:试想,如果司马昭不作为或不做权臣做犬臣,跟着小皇帝一起继续罔顾民意.放任土族,不思进取,一边反人民一边维稳,那就是政治乱伦了,何来曹魏国泰民安?其子司马炎又何来实力去完成大一统局面?
1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司马师(208—255),字子元。他专擅曹魏国政,废掉齐王曹芳,另立年仅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20、形容意图非常的明显,为人所共知。
21、正始十年(249)春,齐王曹芳在曹爽等伴随下去谒祭高平陵(魏明帝的陵墓),司马懿突发政变,迫使曹爽交出兵权。不久,司马氏把曹爽及其家人,和曹氏家族的重点成员,统统诛灭三族。此后,司马氏父子完全操控了曹魏政权。
2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述的是司马昭想当皇帝,有反心。司马昭之心是指的是反叛心。
23、释义:司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我不能呆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24、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5、司马昭(211—265),字子上。他总揽朝政,魏主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杀曹髦,另立14岁的曹奂作为傀儡皇帝。
26、寓意: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27、司马昭之心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生和外生生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28、《汉晋春秋》载,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29、司马懿之心,磨刀十年,挥刀一次,一刀就得了天下
30、晋武帝咸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下一句是什么
31、到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是司马懿之心呢?请看以下,答案在下面:
32、所以,一味夸大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形象是不公平的。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画等号.
33、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4、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于《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释义:司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我不能呆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寓意: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