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精选常用歇后语及情景【59句】

  • 2024-11-27 04:07
  • 编辑

常用歇后语及情景

1、屎爬牛变臭虫——越变越恶心

2、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3、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4、白布进染缸——洗不清

5、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6、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7、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8、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9、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10、大海捞针——没处寻

11、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12、财神爷摸脑壳——好事临头

13、打破砂锅--------问到底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平阳--------被犬欺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11、大海捞针--------没处寻12、竹篮打水--------一场空13、打开天窗--------说亮话14、船到桥头--------自会直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9、芝麻开花--------节节高20、新官上任--------三把火

14、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5、第一,谐音类。如:

16、打开天窗——说亮话

17、第三,喻物类。如:

18、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蚕豆开花--------黑心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19、猪八戒吃墨——黑了心肠

20、常见的歇后语有:

21、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22、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23、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24、苍蝇飞进盐店里——不识闲儿;不识咸儿

25、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26、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27、第四,故事类。如:

28、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29、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30、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常用歇后语及情景

31、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32、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33、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4、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35、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36、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37、歇后语定义:

38、歇后语很多,以下列举了常用的。蒙在鼓里听打雷——弄不清东南西北(比喻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方向。)蒙着被子放屁——独(奏)吞(比喻独自占有)孟姜女拉着刘海儿——有哭有笑(比喻有高兴的,也有悲伤的)梦里吃蜜——想得甜(比喻想得很美,但不一定能实现。)梦里坐飞机——想头不低(比喻想法脱离实际,实现不了。)棉花里藏针——软中有硬(比喻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都有。)庙里的猪头——各有主(比喻都已为人所有,没有多余。)庙门前的石狮子——一对儿(比喻两个人关系密切)摸着石头过河——稳当些(比喻做事小心谨慎,稳妥可靠)母猪的耳朵——软的(比喻容易被感动或动摇。)母猪毁墙根——乱拱(比喻乱说,拨弄是非,也有说“母猪撬瓜藤——乱拱”的。)

39、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40、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41、第二,喻事类。如:

42、半空中挂蒺藜——讽(风)刺

43、阿斗的江山——白送

44、吃了五六个小老鼠——百爪搔心

45、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46、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47、矮子放风筝——节节高

48、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49、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50、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51、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52、过了冬至种小麦——赶不上节气

53、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54、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55、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56、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57、猪八戒背把破棉絮——人没人,货没货

58、船到桥头——自会直

59、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