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玉帛【精选55句】
- 2024-11-27 05:39
牺牲玉帛
1、古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2、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国语·鲁语上》:“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
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柔石《二月》:“她底父亲是为国牺牲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团员有的牺牲,有的退伍,减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李国文《月食》:“伊汝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的。”
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牺l牲这个词的偏傍都是牛,可见这个词的原意和牲畜有关。这个词在古代指为了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单解释牺,牺是古代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正的牲畜;牲是指古代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现在基本上用引申义了。牺牲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如流血牺牲,为国牺牲,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
7、牺牲,名词,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8、引申: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9、④高声念诵。
10、今译:花费掉;坚持信仰而死;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11、①佛寺的总称。
12、①祭祀用的纯色的牲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3、牺牲古义: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14、词典解释:
15、还有我们常听到的:他成了什么什么的牺牲品。这里的牺牲品则指成h牺牲对象的人或物。
16、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在古代祭祀中,太牢之礼是最为隆重的。古代祭祀所用物品叫牺牲玉帛,牺牲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
17、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18、(2)狱,古义是诉讼,今义指监牢。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9、②舍弃;捐弃:牺牲生命;作出巨大牺牲。
20、详细解释:
21、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只有贵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礼,诸侯、大夫及其以下人等,只能使用少牢,否则就是越礼。
22、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后汉书·鲁恭传》:“《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23、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24、(3)可以,古代汉语中“可以”在多数情况下要理解为副词“可”与介词“以”的连用,是“可以用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是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25、③对众讲解﹑说明。
26、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文如下:
27、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28、舍弃:抛弃不要:可利用的材料舍弃可惜。
29、①广泛传布;传扬。
30、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牺牲玉帛
31、因信仰而死叫殉道;因保卫国家而死叫殉国;因爱情而死殉情;因工作而死叫殉职;因成为祭品而死叫牺牲。
32、②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神学院等。
33、解析:(1)牺牲,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现代用来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34、死有很多种:
35、牺牲:古,祭祀用品,指猪牛羊等;今,为正义目的而舍弃生命的人
36、牺牲还可引申为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比如:他牺牲了自的休息时间帮我修理电脑。
37、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唐白居易《自咏》:“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香。”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韩昌黎文读而焚之,鳄鱼遂遁去。”
38、②谓张扬于外。
39、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为人民的利益~了。
40、"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41、牺牲今义: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如为国牺牲。
42、牺牲,原本是一个名词,指祭祀中使用的贡品,猪牛羊等。后来“牺牲”一词演变为动词,引申出多种意项,其中
43、至于平民百姓之祭,以碗、盘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配上一碗大肉,足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了。
44、②牺牲自己。
45、近义词:舍身
46、①佛教徒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舍身”。六朝时此风最盛。
47、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死亡。但不是一般意义的死亡,而是带有神圣与崇高的含义,因为作为祭品的牺牲,本身就具有神圣崇高的色彩,所以,现在时牺牲,指为正义的崇高的事业而死。
48、重点词汇:
49、牲口:牲畜的俗称。泛指禽兽等动物。亦专指为人服役的家畜,如牛﹑马﹑驴﹑骡等。
50、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51、牺牲:祭祀的牛羊。
52、谓舍弃。《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老舍《樱海集·牺牲》:“结婚必须男女两方都要牺牲的。我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她牺牲了什么?”沙汀《凶手》:“于是他牺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会见。”
53、“牺牲”最早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在这里,牺牲,是古代用来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到了清代,牺牲开始产生”舍弃”这一意思,由此而引申出“为正义的事业而舍弃生命”,在现代汉语中,“牺牲”只保留了“舍弃”和“为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这个意思。
54、本意: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55、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他经常为了工作~个人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