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送别诗优选汇总118句
- 2024-11-27 06:49
王昌龄的送别诗
1、平明送客楚山孤。
2、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3、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4、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5、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6、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7、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8、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9、主题: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0、《渡荆门送别》
1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3、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14、《早发白帝城》
15、《金陵酒肆留别》
16、这首诗也是他被贬后,在江边送别友人时所写的,诗中也因此掺杂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悲伤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诗人在遭受打击后的愤怒,以及被贬江宁的孤独。全诗也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虽然被贬,但是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
17、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可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豪迈的盛世气象。
21、《赤壁歌送别》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3、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2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5、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26、渡荆门送别
27、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属于送别诗。《批点唐诗正声》评论说: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2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0、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王昌龄的送别诗
31、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32、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33、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3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5、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36、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37、主题:此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
3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9、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40、《芙蓉楼送辛渐》
41、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42、主题: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而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写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
43、《送杨山人归嵩山》
44、唐代·李白
45、《赠汪伦》
46、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47、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48、不是送别诗,是边塞诗。
4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0、主题: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5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2、这是边塞题材的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53、早发白帝城
54、当你回到洛阳的时候,故乡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时,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永远像一颗珍藏在玉壶当中的冰,依然保持着晶莹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就是全文的核心,"冰心"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清正廉洁,也暗示了诗人想对朋友表达一种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但是我对你的心永远都不会变的情感。诗人冰心的名字也取自于此。
5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6、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57、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58、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59、这首诗创作于742年,当时的王昌龄正顺道与辛渐一起赶往江宁赴任,诗中提到的辛渐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龄会陪他的朋友路过润州,然后他们会在润州这个地方分开,以后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满满的离别之情涌上心头,随后诗人便写下了这首充满思念友情的千古名诗。
6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昌龄的送别诗
61、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62、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
63、主题: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64、主题: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65、“杨花落尽子规啼”,诗歌以写景开篇,营造花谢鸟悲鸣的凄凉意境。杨花已然散尽,春将逝去,子规悲啼“不如归去”,徒增伤感。以杜鹃啼声的不忍别离之音暗写离别之伤,别有匠心。“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一词衔接一个人名“龙标”、一个地名“五溪”,看似平铺直叙,尤其“过”字,字面意思很平常,意为“经过”实则蕴含丰富,诗人对王昌龄贬谪之路荒僻偏远、行程艰难的担忧与关切尽在其中。
66、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67、主题: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全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6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9、寒雨连江夜入吴,
70、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71、金陵酒肆留别
72、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73、不是。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74、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75、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76、《送友人》
77、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78、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79、年底时我将到嵩山之阳拜访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着白龙来相迎。
80、一片冰心在玉壶。
81、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82、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83、主题:此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8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5、李白送别诗十首,例如:
86、那挂在东溪松间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87、主题: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88、是李白送别王昌龄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到荒村野店的安慰和关心
89、我有万古不坏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
90、主题: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王昌龄的送别诗
9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2、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第二天清晨两人在江边离别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伤心之情。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其感到伤心难过,面对外面洒落在大地上的小雨,也不禁让诗人有感而发。清晨,当诗人送别朋友之时,感觉自己就像楚山一样的孤独寂寞。
93、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9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从题材上来看属于送别诗类别,从形式上应属于七言绝句,从内容上属于借景抒情诗。
95、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9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98、王昌龄是一位伟大的唐朝诗人,虽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有目共睹,但是在朝廷上的他却不尽人意。王昌龄的性情豪放、不拘小节,也因此被朝廷中的一些小人诬告陷害,被贬到岭南,从岭南回来后又被分配到江宁,幸好一路上都有辛渐的陪伴。
9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0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01、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102、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10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04、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105、洛阳亲友如相问,
10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7、李白十首送别诗有:《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赠汪伦》、《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赤壁歌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金陵酒肆留别》、《送友人入蜀》、《送杨山人归嵩山》等。
108、《送友人入蜀》
109、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1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四句诗从写景叙事的写实之笔中宕开,转而直抒胸怀。“愁心”一颗,含情多端,诗人为王昌龄人至晚年又遭贬谪而不平,为挚友远涉千里行路艰难而担忧,为知交分离难再谋面而怅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殷殷忧君之心,明明可鉴,且寄于天上明月,托它将一颗忧君思君的愁心,伴着春夜的凉风一直吹送到夜郎之西的龙标去。
112、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1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15、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用的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旧题,原诗共有五首,此处选择的是第四首。
116、释义: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117、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118、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