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骈文名篇-集锦80句
- 2024-11-27 10:34
十大骈文名篇
1、《吊古战场文》李华、
2、《滕王阁序》,以记事为由,酣畅淋漓地把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不扭捏、不矫揉、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是自我表达的最好典范,代表着文学的政治性向功用性的合理转变。
3、四大骈文是:王勃《滕王阁序》;苏轼《前赤壁赋》;吴均《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是四大著名的骈文。
4、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5、《哀江南赋序》,庾信,南北朝南阳郡新野人
6、这个集团里,有陆机、陆云、潘岳、左思、欧阳建、刘琨等当时著名的贵族文人。此时的陆机,创作出了'标准'的骈文。比如,他的《与赵王伦笺荐戴渊疏》。
7、曹丕的的《周成汉昭论》,则全文49句,其中对偶36句,占百分之七十三,已经很接近正式骈文的'水准'了。
8、《阿房宫赋》,杜牧,唐朝京兆万年人
9、《别赋》,江淹,南北朝
10、《芜城赋》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人。
11、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12、《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13、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14、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15、《滕王阁序》王勃
16、破题: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17、《与朱元思书》吴均、
18、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19、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2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21、王勃《滕王阁序》;苏轼《前赤壁赋》;吴均《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是四大著名的骈文。
22、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23、第二骈文是苏轼《前赤壁赋》。
24、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25、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26、先说结论,古代著名散文游记十大骈文经典分别是与朱元思书,三峡,吴均书,与朱元思书,与孟东野书,与李杜元书。这篇文章是古代的平文当中的典范,主要是写景的文章,甜文是一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到了唐代以后,变背古文所取代。
27、《洛神赋》曹植
28、《洛神赋》,曹植,东汉
2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
30、后股: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量所如,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以无穷之财,供有限之用,是以下常给而上常余。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十大骈文名篇
31、承题: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
32、起讲: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33、到了西晋,晋惠帝的'小舅子'贾谧,组织了一个'二十四友'的文人团体,经常在大富豪石崇家的园林金谷园聚会,因此又称'金谷二十四友'。
34、《奠相国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东公启》《祭小侄女寄寄文》
35、《鵩鸟赋》,贾谊,西汉洛阳人
36、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37、《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
38、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著名的八股文有:张居正的《生财有大道》
39、答:四大骈文:《滕王阁序》、《哀江南赋序》、《洛神赋》、《吊古战场文》。
40、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41、产生原因
42、大结:谓之大道,信乎其为经久谋国之计,而非一切权益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43、骈文代表作最著名的就是唐代王勃写的《滕王阁序》。
44、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45、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46、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47、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48、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49、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50、束股:百姓足而君亦足,虽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无恐矣。
51、王阳明先生的八股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堪称代表作。
52、《吊古战场文》,李华,唐朝
53、《滕王阁序》王勃、
54、《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55、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56、《別赋》江淹、
57、《别赋》江淹
58、按孔子的论述,说明仁者在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人生目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仁者以行仁为人生目标,不会因为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德.
59、《洛神赋》曹植、
60、起股: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也。其于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自有以裕于民也。然则何如?
十大骈文名篇
61、《滕王阁序》,王勃,唐朝河津人。
62、《哀江南赋序》庾信
63、中股: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诚能趋天下之民而归之农,其生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食焉。
64、《哀江南赋序》庾信、
65、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66、经典的四字骈文应该是《朱元思书》。
67、第一王勃《滕王阁序》,第二庾信《哀江南赋序》,第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第四吴均《与朱元思书》
68、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69、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70、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中国著名的八股文有,明,唐寅《禹恶旨酒一章》,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等
71、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骈文讲究藻饰,体现骈偶,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笔意纵横,锦心绣口,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72、《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73、张居正:生财有大道
74、《明清戏曲史(外一种):八股文小史》由《明清戏曲史》和《八股文小史》两部分构成。《明清戏曲史》共7章,先介绍明清剧作家的时地及其作品,其后分述传奇、杂剧、短剧和花部,同时介绍了许多著名词典作家,列举大时词曲作品。《八股小史》从八股文渊源、结构以及明清时代的沿革等基本情况进行探讨和介绍,并分章详细列举八股文代表作家及其文章,以期给读者更切实的八股文认识。
75、归有光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6、《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77、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78、《吊古战场文》李华
79、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80、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就是说写工整的句子,都应当是自然成对。而且,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反对为优,正对为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