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湘夫人赏析107句精选

  • 2024-11-27 11:01
  • 编辑

湘夫人赏析

1、礼魂[楚辞·九歌]

2、长恨歌/白居易

3、菩萨蛮(其二)/韦庄

4、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5、越中览古/李白

6、庖丁解牛/《庄子》

7、散文之都

8、燕歌行/高适

9、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0、容与:舒缓。

11、译文(流沙河老师)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点明了时令,这时已经从初秋的白露转为仲秋的寒露时节了。“蒹葭”就是芦苇;苍苍者,季节入秋,芦苇老了,颜色转深之谓也。这里的“白露”,是指露水泛白,不是节令之名,节令应该是寒露。诗歌从时令的交代转向咏叹人物、说明地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者,传说也;伊人者,那个人也,就是冯夷。因为冯夷是死在黄河的,祭奠他的活动肯定要在江河之畔,所以是“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说人们在水边盘桓,走了很久,走了很远,还克服了许多障碍,象征着祭奠的人们在反复寻找、追踪冯夷。溯者沿着也;“溯洄”是沿着流水逆流而上;阻者难以通行也。但是毕竟水流太长,水势太大,黄河到了八月,就是洪水季节,所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势壮阔,两岸之间浊浪滔天,“不辨牛马”,人们无法找到冯夷,只能在想象中循着他的踪迹,仿佛看见他就在河心中央,这就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读音zòng,就是追踪的意思;宛者,仿佛也。这是全诗的第一章,情感深沉,结像如见,音韵又十分优美,一下子就把我们抓住了。第二章,描写的重点做了变动,既交代了气候的寒冷,也表现了参与活动的人们的奔波和心情:“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凄凄”是寒冷之意,“晞”是晒干,“湄”是河岸边的水草交会处,与“晞”同韵,它是保持着音韵之美的。阴历八月,天自然是凉下来了,芦苇已经显得萧瑟,参加活动的人又去得很早,芦苇上的露水都还没有晒干,更增添了凄寒之感。他们要寻找的那个人,开始好像就在水边的芦苇丛中。但是“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坻。”——大家在岸边逆水而行,想去找他,一会儿又无路可走,一会儿又遇到土坡,找了很久,结果依然只是恍恍惚惚地看见,他好像在水中的小岛上。跻者,上坡也;坻者,河滩小岛也。第三章,场景和心境都和前面相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但是读音要特别说一下。这里的“采采”读音qǐqǐ,半湿半干之意;“已”和“采”同韵,指露水还在,还没干的意思;“涘”是水边,也是押韵的。“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就是说我们总是找不到他,上游也看不到他,又要翻山走弯路,顺着到下游去找他,他又好像出现在河心小岛上了。“道阻且右”这个“右”本来是转右弯的意思,在这里是指道路迂曲,按古音也是押韵的;沚者,河心小岛也。这些看似不同的字,古读音都是押韵的。这种祭祀神灵,有没觉得似曾相识?对了,《离骚?湘夫人》《离骚?湘君》。先民的祭祀也很相通。

12、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3、祭十二郎文/韩愈

14、赏析指导

15、姱(kuā夸):美好。

16、书愤/陆游

17、第一单元

18、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20、《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1、第五单元

22、苦斋记/刘基

23、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

24、大铁椎传/魏禧

25、狱中杂记/方苞

26、第六单元

27、【赏析】:本篇是《九歌》的终篇,是通用于前十篇的送神曲。前十篇,各有专祀,如分类言之,则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为天神;河伯与山鬼为地祗;湘君、湘夫人、国殇为人鬼。而这些天神、地祗、人鬼之神灵,则统称为“魂”。祭祀是一种典礼,送神是祭祀中最后一个环节,所以把神说成“礼魂”。《礼魂》是祭祀前面十神结束后的安魂歌、合奏曲、狂欢舞。它由女巫领唱歌舞,众多青年男女伴唱伴舞,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情绪欢快,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永远保佑的美好愿望。

28、成礼:指祭祀之礼完毕。会鼓:急疾击鼓,鼓点密集。

29、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30、诗歌之部

湘夫人赏析

31、扬州慢/姜夔

32、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33、将进酒/李白

34、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35、六国论/苏洵

3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37、阁夜/杜甫

3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39、自主赏析

40、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41、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42、旅夜书怀/杜甫

4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44、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45、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46、《蒹葭》这首诗,是那个时代的秦国人凭吊一位叫冯夷的贤者。远古传说中,他是在仲秋八月渡黄河时溺水而死的,被秦国人尊为“水仙”。年深月久,悼念活动渐渐变为一种民俗,这首诗就是由此而作。

47、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4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9、推荐作品

50、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51、项脊轩志/归有光

52、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

53、国殇/屈原

54、远望方觉风波小,凌空乃知海波平。

55、陶庵梦忆序/张岱

56、阿房宫赋/杜牧

57、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58、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59、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60、虞美人/李煜

湘夫人赏析

61、第三单元

62、登岳阳楼/杜甫

63、西门豹冶邺/褚少孙

64、第二单元

65、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66、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67、苏幕遮/周邦彦

68、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69、长相思/纳兰性德

70、【注释】:

71、《九歌·礼魂》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楚辞,一说礼魂为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庄重的祭祀礼仪。礼魂,由美丽的女巫领唱,男女青年随歌起舞,还要传花伴歌伴舞。屈原记录了这个庄重的祭祀仪式。另一说礼魂为对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属于九歌之列。

7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73、游沙湖/苏轼

74、一剪梅/李清照

75、【作品介绍】:

76、《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77、第四单元

78、蜀相/杜甫

79、“山阻石拦大江毕竟向东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的出处是:李燕杰的演讲稿附《李燕杰常用哲理警言摘录》。

80、项羽之死/司马迁

81、倡:同“唱”。

82、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83、“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84、《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

85、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6、【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8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8、此诗写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9、赏析示例

90、无论山的阻挡,石头的拦截,大江都会向东流去。无论雪的冰冻,还是霜的寒冷,梅花依然傲然开放。意志坚定、坚持不懈。

湘夫人赏析

91、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92、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93、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94、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95、湘夫人/屈原

96、菩萨蛮/温庭筠

97、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98、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99、李凭箜篌引/李贺

100、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101、姱女倡兮容与。

10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103、芭(bā):通“葩”,一种香草

104、伶官传序/欧阳修

105、屈原的诗《九歌·湘夫人》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九歌·湘君》的姊妹篇。

106、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

107、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