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陶侃尝出游-集合27句

  • 2024-11-27 23:51
  • 编辑

陶侃尝出游

1、翻译: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

2、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6、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戏贼人稻!”

7、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8、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9、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1、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

12、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13、【阅读训练】

14、《陶侃惜谷》原文及翻译

15、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16、【原文】

17、陶侃惜谷《晋书》

18、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9、《陶侃惜谷》阅读练习及答案

20、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21、司马光的《陶侃惜谷》里的句子,“行道所见,聊取之耳”,意思差不多就是路上看见了,随便拔一些玩玩罢了。闲极无聊拿来消遣罢了。

22、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陶侃尝出游》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23、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

2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25、拿用鞭子打2.B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26、【译文】

27、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