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文
- 2024-11-28 03:54
清明节祭文
1、惟公元二零一二年季春:岁次壬辰,节序清明,长空澄澈,柳绿花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陕西山阳虞氏宗族代表,不辞千里奔故里,洪公后裔聚故乡。谨备清酌庶馐,祭告於祖宗坟前。
2、诉衷情令·清明祭思(欧阳修体)
3、思往事,憾无穷。梦常空。漏催花甲,斗促期颐,太过匆匆。
4、亲爱的母亲,您生如春花之灿烂,逝若秋叶之静美,如今灵堂高设,彰显您的高风亮节,哀乐声声。
5、银州城外墓园中。松柏肃春风。慈颜竟若真切,更未老、笑音容。
6、祭文范文
7、维公元二○一二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岁在壬辰,时值清明,正逢祭祖扫墓之节令,又遇乾坤盛世,海内升平,政通人和,百姓庆幸。吾金氏家族子嗣,聚集先祖之坟茔,谨焚香叩拜,敬祖立碑,追先人之遗风,念太祖之英名,酬积年之夙愿,建祖宅之明堂,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诚。
8、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感触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强烈了。母亲享年82岁。这样的年龄,原本在我们家境好些以后,能够享几年清福。但晚年的母亲身体不好、病魔缠身,没能享受到本该享受的幸福。我总觉得生活对她太不公平了。因为她为了生活、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享受的太少太少了。母亲生有三儿三女,父亲是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这个八口之家属于城市中收人较低、人口较多的家庭。为了使这样的家庭,能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她无私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她用勤劳、智慧和刚强书写了光彩的人生。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的骄傲,是伟大母亲的缩写。母亲一生勤劳。面对生活在底层的家庭,她知道必须勤劳和节俭,才能使日子过下去。吃的不够,她去剜野菜、采蘑菇,还和爸爸开荒种粮、种菜。她还养鸡、养猪,即能卖点钱贴补家用,也为了过年时能留几斤荤腥。穿的不够,她学着自己裁衣服、做鞋子,能补的补、能改的改,把穿旧的衣服翻过来毁成‘新衣服’。虽然有些穿戴会让别人笑话,但是没有钱她又能怎样呢?记得当时理发才一毛五分钱,可是她只能用剪子给已经上小学的我剪头发,当同学们对我长短不齐的头发指指点点后,不太懂事的我就非常不愿意让妈妈剪头发了。妈妈怎么哄我都不行。直到头发长的离谱了,妈妈才用平常根本吃不到的3分钱一个冰棍,哄着我把头发剪了。试想一个八口之家,六个孩子要吃要穿,还要上学读书,长大了又要结婚成家,而经济条件又很低,这是多大的生活压力。她居然靠勤劳和节俭使日子过起来了,而且过的比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还要强一些。我打心眼里佩服我的母亲,感激她,崇敬她,为她骄傲。母亲聪明睿智。她知道靠父亲的工资不够家里的开销,妈妈就哄着我们捡煤胡、拾柴禾,好多年家里烧的基本不买。对吃粮不够,她还用原本不多的细粮去换多一点的粗粮。虽然她没有文化,但是,她知道文化是孩子的未来。虽然家里缺吃少穿,但是,六个孩子都如期上学,再缺钱也要保证学费。而且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六个孩子最少读完初中,有的读到中专,最小的弟弟还上了大学。这都应该感谢有长远眼光的母亲。孩子们上班后,她经常教育我们要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谁工作遇到了困难和不开心,她总有办法教你如何战胜困难和舒缓不开心的情绪。我的小弟弟常说:“咱妈要是有文化那还了得”。可以说,是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六个儿女逐步成长,逐渐进步,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多数还提了干。每当邻居们夸赞她的儿女时,她是那么的欣慰,那么的满足。因为这里有她的功劳,凝聚着她的心血。对于儿女们的婚事,她更是操心操劳,总安排的妥妥当当,就连没有房子这样的大事,她都能想方设法的张罗盖一个,她真是一个能干的母亲,她太了不起了。母亲一生刚强,从不向困难低头。小时侯,父亲的工作经常在外,甚至有几年被调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母亲一个人打理。八口之家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哪项能离得开她。母亲经常有头晕的毛病,家里穷看不起病。她就挺着做这做那,晕的厉害了她就躺一会休息一下,好一点她就起来干活,不停的操劳。这样的刚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自然灾害”那几年,连国家主席都不吃肉了,可想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子。大冬天的,她也要带我们去菜地捡被雪覆盖的菜叶。到后来,好多人家都就开始撸榆树叶和树籽。一锅稀粥里,几乎全是野菜和树叶,只有很少的玉米面或豆腐渣。饭后一会就饿了。就是这样的条件,母亲带着我们硬是挺过来了。有妈妈在,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相信她能带着我们战胜任何困难。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但是,她从来不向儿女们说,反而帮着儿女们带带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她是用刚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晚年的她,由于脑积水、脑萎缩,走路越来越困难。大夫建议手术,她为了避免风险而决定保守治疗。慢慢的就卧床了。后来连她可爱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了。虽然,我们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尽最大可能延缓病的恶化。但是,病魔还是慢慢的、无情的夺走了我们最亲最亲的妈妈。我悲痛的问天问地: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的妈妈在我们家境越来越好时,尽量多点的享受本该她享受的生活。这是为什么??老天说,这就是生活,有时侯不公平,有时候有遗憾!大地说,这也是生活,有时候很幸运,有时候很无奈,有时候很幸福,有时候很悲痛。母亲走了,带着她的不舍,带着她的留恋。我们的心是那么痛,那么无奈。一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听到母亲说: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难过,一定要好好的生活,这是母亲远在天堂的期盼……我又看到了可亲可敬、充满智慧和无比刚强的母亲……。
9、第二十四世孙华林
10、老去常悲唇齿分,青丝不见满白云。遥知年迈春眠早,每望夕阳念母亲。
11、呜呼:我族世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我族后裔,当虔心校学祖宗的光辉榜样、经典教诲;常念家和万事兴,铭记德才兼备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创业;为官清正廉明,处世乐善好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勤俭自强,奋发有为。恳请列祖在天之灵,保佑吾族,虞氏更兴;诗礼传家,富贵辉煌,名门望族之雄风,巍然立于民族之林。
12、壬辰清明敬撰
13、时近清明,与家人择定宜日赶赴双亲墓前拜祭。及至归来数日,仍觉二老音容宛在,哀思不绝,遂填之遣怀。
14、祭义母文经典文言文
15、吾族自宗道太公乾隆年间于兴国州安乐里迁陕,定居山阳县洛峪沟,开荒拓土,繁衍生息,世代耕读传家,已成本地名门望族。后世子孙时刻不忘先祖福泽佑护,感激先辈养育教诲。常念吾祖恩德永垂。今聚阳新老籍,祭奠始祖洪公及历代先祖,以表孝意!
16、她老人家是解脱了,去享福了,人死不能复生,母亲在天之灵肯定不希望儿孙如此伤心的。
17、祭典礼成,伏惟尚飨。
18、祭曾祖母文供你参考 岁在丁丑,时在清明,曾祖永归,寿终七七。德行风范,可鉴日月;教子抚孙,恩比海洋。终生难报,永生不忘。悲哉曾祖,命运多舛:七岁幼童,生母西去。伯娘陈氏,躬亲抚养。青春二十,出阁涂门。名为三载,不足两秋。寡鹄孤鸾,飘零失侣。门衰祚薄,零丁孤苦。八月遗孤,茕茕独立。母子二人,更相为命。苦不失志,泪不轻弹,严遵妇道,节烈贤良。克己乐助,慈善好施。上和下睦,邻里相安。孤灯残月,春雨秋霜。祖父始龀,跟随曾祖。母织儿卖,母耕儿伴。穷且益坚,欲振家业。世事险恶,家道难殷。托儿娘舅,外觅生路。母盼儿安,儿思母苦,子母连心,牵肠挂肚。祖父弱冠,别其远行,秉承其训,...
19、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清明祭祖,思绪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树高千寻,根深枝繁。今日虞氏族人聚集,可谓百年相会,千里相聚。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同胞后裔,将同心同德,携手团结,力图振兴,为我族争光。
20、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此乃先祖厚泽,福佑子孙。追忆始祖舜帝,勤政爱民,光耀千秋。昔者东汉诩公,行军布阵,增灶退敌,兵法称奇;三国翻公,文韬武略,精于《易学》,《易注》传世;初唐世南公,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太宗盛赞“五绝”;南宋允文公,“采石大捷”,以少胜多,彪炳史册;元代集公,编纂《经世大典》,文采盖世,当朝文士,无出其右;质夫公七岁作诗,时称神童,官至宰相,政绩显赫;洪七公自赣迁鄂,扎根萌枝,荫泽后世。忆吾族先祖,灿若群星,声震遐迩,青史留名。
21、寸草春晖难报恩,清明泪雨祭萱亲。蓝衫针线今犹在,火炕油灯不见人。
22、假如生命可以永远,谁不想好好活着,没有离痛人生无价唯生命有限!
23、清·赵尚辅《祭母文》原文如下:诰封宜人晋封恭人之灵柩前,不孝等哀文敢以俚词擗踊哭泣而言曰:呜呼!千悔万悔悔不转,千诉万诉诉不完。
24、清明节黄帝陵祭文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25、千寻万寻寻不见,千哭万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