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诗经关于战争的诗92句精选

  • 2024-11-28 09:22
  • 编辑

诗经关于战争的诗

1、驾彼四牡,四牡骙30骙。君子所依,小人31所腓32。四牡翼翼33,象弭34鱼服。岂不日戒35,玁狁孔棘36。

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3、孔:甚,很。

4、戎:车,兵车。

5、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6、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出自宋代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

8、逐句全译

9、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0、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11、采薇1采薇,薇亦作2止3。曰4归曰归,岁亦莫5止。靡室靡家6,玁狁之故。不遑7启居8,玁狁之故。

12、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3、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4、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15、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16、弭: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17、先秦·佚名

18、定居:犹言安居。

19、骙: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2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21、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2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3、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24、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25、聘:问候的音信。

26、《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27、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28、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29、君子:指将帅。

30、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诗经关于战争的诗

31、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32、刚:坚硬。

33、腓:庇护,掩护。

34、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35、猃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36、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37、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38、这个绝对是经典……《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诗经·击鼓》  反战的哀歌  《击鼓》是首反战诗。它通过一个远征异国、久戍不归战士的口,控诉无休止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它使人民有家难归,夫妻分离也使战士们神思恍惚、忧心忡忡。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它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诗经原始》),这个判断是对的。  附: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节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十六个字如红色的流行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纵它有百般苍痍。虽然我无法完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的全是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晰的忆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洵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我的妻,我的眼睛再也无法亮起。  ——这是一个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一个征夫和妻子之间的爱,沉默到连名字也没有。他们死后若有爱的墓碑,也许上面是一片空白。可是,《击鼓》的忧伤弥漫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地吹,吹红了,我们的眼睛。  剩下的……很多思妇诗其实都可以算的。例如:  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外,如果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这个歌词《烟花易冷》  附: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宋武帝刘裕为首的南朝宋,以及道武帝拓跋珪为首的北魏,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的时期。公元420年开始,南北朝之间因势力扩张以及疆土兼并,战争不断,其间南朝负多胜少。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病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大举攻宋,先后攻取金塘(洛阳)、虎牢、滑台。430年,宋文帝刘义隆收复黄河以南失地,迫使魏军主动撤退,宋相继占领滑台、洛阳、虎牢。同年,北魏全线反击,连克金塘、洛阳、虎牢、滑台。公元449年,拓跋焘大破柔然,之后兵指刘宋,宋文帝为阻止魏军南下,发兵北攻。由于宋文帝舍功采对,自戳良将,杀害裴方明等名将,使士气大挫,加上连年征战,国力渐衰,军中久无御敌之将,又不顾朝臣之反对,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发兵攻魏,魏军后发制人,以号称百万之众强渡黄河,步步逼近,宋军无奈只得南撤,从此宋文帝再也无力争夺中原。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频繁南下攻齐(479年,宋中领军将军萧道成代宋建立齐朝),至此,北魏、南齐进行了长达23年的战争……而伽蓝雨的故事,正是对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描述。僧人在寺里敲着木鱼诵经,天下起了雨,僧人拿起木鱼,走到禅房之外,看着门外的烟雨、思绪飘到了很远的地方……宋文帝时期,一守城将军奉命驻守洛阳城,其间邂逅当地一名女子,一见如故,很快便私订终身。此时北魏来犯,将军奉命出征,临别时拉住女子的手:“等我打胜了后,一定回来迎娶你……”俩人依依昔别,女子守在城门口,看着将军坐在马鞍之上,头也不回地离去……将军此征一去便是数月,其间刘宋节节败退,宋文帝一气之下连斩二将,北魏全线出击,强渡黄河,宋文帝不听朝臣进言,发动强攻,不敌之下,洛阳失守。宋文帝只得撤兵,而重伤的将军则流落于伽蓝寺中。待将军伤复之后,本想回朝,无奈此时刘宋大势已去,回去只有死路一条。死,将军从未怕过,但想着曾经的誓言,加上对宋文帝乱杀良将之举已至心寒,无奈之下,委身于伽蓝寺为僧,希望有朝一日平昔战火,再回到她的身旁。他们昔别的城门,有一位女子经常坐在一块石板上等着心爱的人回来。每每遇到前方归来的人,女子便问有没有见过将军,但始终没有将军得胜归来的消息。女子从未放弃过,仍然日复一日地等着。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终于传到了在伽蓝寺出家的将军耳里。但将军不能回去,此时北魏已迁都洛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南北朝战争还在继续,他必须活下去,等到战争结束那一天……不知道多少年,战争终于结束了。将军第一次走出伽蓝寺的那倾斜、像要倒塌一样的山门,回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一身平民打扮的他,来到残破的早已斑驳不堪的城门前,他走到他们分别的地方,在那棵早已枯掉的大树旁边,摸着那块她天天等待他归来时坐的石板……城郊传来优雅的牧笛声,路过的人告诉将军,这里曾有一个女人一直等着她心爱的人归来……重新踏足熟悉的土地,他心里的感受,却是那么复杂,仿佛一切又回到了羡煞旁人的当年……他在这座残破的孤城里寻着她的踪影,但始终找不到,天上的雨纷纷落下……他相信她一直在等她……孤城的老者告诉他,她一直是一个人……到死那天都是……僧人又回到蒲团之上,静静地坐着,敲打着木鱼……天上的雨仍然在纷纷落下,落在禅房外那块石板之上……

39、迟迟:迟缓的样子。

40、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41、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42、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43、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44、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45、业业:高大的样子。

46、《战争与和平》——《诗经·豳风·东山》

47、出自唐代王维的《相思》

4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49、牡:雄马。

50、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5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2、昔37我往38矣,杨柳依依39。今我来思40,雨雪霏霏41。行道迟迟42,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3、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54、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55、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56、情感古诗三百首思乡诗经场景战争祝福

57、疚:病,苦痛。

58、查看更多

59、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60、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诗经关于战争的诗

61、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62、采薇采薇,薇亦柔9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10,载饥载渴11。我戍12未定,靡使归聘13。

63、往:当初从军。

64、不遑:不暇。遑,闲暇。

65、采薇采薇,薇亦刚14止。曰归曰归,岁亦阳15止。王事靡16盬17,不遑启处18。忧心孔19疚20,我行不来21。

66、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67、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68、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69、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70、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1、靡:无。

72、唐朝的反臣朱滔,扩充兵力时不管是不是士族,抓起来都得当兵。开拔前线时在毬场阅兵,看见一个士子文雅清秀,问他是干啥的。答曰学诗的。又问有老婆没有。答曰有。便令他作一首寄内诗,士子下笔立就:“握笔题诗易,荷戈征戍难。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试留青黛着,回日画眉看”。又令他代老婆作一首回答诗,诗成:“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朱滔赠送士子束帛,放他回家了。

73、出自宋代张先的《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74、诗经》按照内容重新分类,大致划分为: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政治美刺诗,燕飨诗,爱情诗。

75、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76、启处:休整,休息。

77、棘:急。孔棘,很紧急。

78、小人:指士兵。

79、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80、彼尔维何?维常22之华。彼路23斯何?君子24之车。戎25车既驾,四牡26业业27。岂敢定居28?一月三捷29。

81、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8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83、盬:止息,了结。

84、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85、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86、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8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8、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89、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90、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

诗经关于战争的诗

9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92、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1.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2.由于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问到的农业生活环境,所以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写出战后萧索破败,田园荒芜,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作者现象妻子怀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为杜甫《月夜》所祖。(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战争徭役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有厌战思乡之情,还有少数激愤昂扬之作之外,《诗经》中多数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不义战争的愤慨厌倦。这些诗写出战争徭役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奉养父母,怨恨之至而呼天抢地,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们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厌战,揭示出繁重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唐风•鸨羽》、《小雅•黄鸟》等。  4.在重视群体疾苦,表现治乱兴废的同时,战争徭役诗也不乏关注个体感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更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出现了反映怨妇闺愁和征夫乡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碰撞,展示了战争徭役给人类个体所带来的内心创伤和心理承受,所以更好地把复杂细腻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后人读起这些作品时,对于作者久戍不归、久战不休的深深厌倦,对作者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前途未卜的高度担忧,对作者既痛恨敌人又思乡自伤的矛盾心理,对作者归家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幸福憧憬,都会有更为深入而细致的体会和认识。  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的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哀痛  《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和对丈夫的惦念。牵肠挂肚的寄语,难以割舍的遥思,寓于字里行间。黄昏时分,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这种怨妇闺愁,念夫怀远的情感,在后世诗歌中也多有反映;而这种缘物生情,触景思夫的艺术手法也深入到后人的审美思维,影响到后世诗歌的表现方式,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