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山色镜中看-通用111句
- 2024-11-28 20:59
越中山色镜中看
1、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运用了的手法当然是:动静结合、修辞手法当然是比喻啦凉月如眉把月亮比作眉然后又把兰溪之水比喻成镜子。
4、唐·韦应物
5、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
6、《渔歌子》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11、唐·王维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14、《滁州西涧》
15、宋·赵师秀
1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7、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1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宋·徐俯
20、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22、《春夜喜雨》
2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4、唐·戴叔伦
2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6、《绝句》
2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8、《听雨》
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0、《夜雨寄北》
越中山色镜中看
3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2、没有《兰陵棹歌》。唐代诗人戴叔伦著有《兰溪棹歌》一诗。
3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4、《望湖楼醉书》
35、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3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7、《江南春》
38、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兰溪棹歌》
39、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40、《芙蓉楼送辛渐》
41、唐·张志和
4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处处蛙。
43、“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44、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45、唐·李商隐
46、唐·王昌龄
47、《春晓》
48、《约客》
49、唐·许浑
5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51、《乡村四月》
52、《初春小雨》
53、应是“兰溪三日桃花雨”。
5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6、宋·苏轼
57、《清明》
58、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0、唐·孟浩然
越中山色镜中看
6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3、[唐]戴叔伦
6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5、“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6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7、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6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69、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70、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2、《春日游湖上》
73、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7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6、唐·韩愈
77、宋·陆游
78、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79、唐·杜牧
80、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81、南朝·何逊
82、一弯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越中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
83、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8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87、兰溪棹歌
88、兰溪在接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后,溪水猛涨,鱼群竟在半夜中涌上了溪头浅滩。
89、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90、《相送》
越中山色镜中看
91、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9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4、《送元二使安西》
95、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9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9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98、《咸阳城东楼》
99、《山居秋暝》
100、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10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2、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03、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104、宋·方岳
105、宋·翁卷
106、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07、《兰溪棹歌》
108、“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109、宋·僧志南
110、唐·杜甫
11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