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诗-摘抄63句
- 2024-11-29 03:36
郑板桥咏竹诗
1、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2、释义:不需要每天报平安。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清代:郑板桥《竹石》
5、《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又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功名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人名,即题目中的包大丞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题画诗。
6、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7、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此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古人同榜考取的人称为同年,同年的父辈尊为“年伯”,中丞是个官名。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潍县县衙中画了一幅《竹》图,送给年伯包括中丞,这首诗就题在此画上。
8、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郑板桥《竹石》
10、郑板桥咏竹的诗有好几首,最为著名的是以下这首:
1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代:郑板桥《予告归里》
12、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13、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14、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
15、郑板桥的咏竹诗
16、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17、释义: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惊动石头,穿过树林一贯发狂。
18、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以下是郑板桥咏竹诗十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9、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20、诗中,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2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2、释义:世上人都爱栽花,只有老夫我爱栽竹。
23、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24、郑板桥(清)
25、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26、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27、用反衬的手法,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28、《题画竹诗》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赞美竹子的斗争精神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强性格。
29、释义:写出来的竹柏没了颜色,卖给东风不合时宜。
30、清·郑燮。
郑板桥咏竹诗
31、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32、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33、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宫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3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5、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3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37、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38、释义: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
3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40、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清代:郑板桥《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41、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42、清代郑板桥郑“四时花香最无穷”的竹子诗题名叫《兰竹诗》。
43、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4、《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45、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清代:郑板桥《效李艾山前辈体》
46、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47、释义:清风何必自己寻路,寻到青竹梧桐中。
48、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49、《墨竹图题诗》
50、郑燮是康熙年间秀才、雍正时期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不得已而乞疾归。
51、释义: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52、清代画家郑板桥和竹可谓是难舍难分。画了很多的竹并写了许多的咏竹诗。
5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54、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55、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56、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清代:郑板桥《竹》
57、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出自清·郑板桥《兰竹诗》。这是一首咏竹咏兰诗,大意是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
5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59、(清)郑板桥
60、拓展资料:
郑板桥咏竹诗
6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62、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63、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