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精选民间趣味对联【53句】

  • 2024-11-30 16:31
  • 编辑

民间趣味对联

1、吕蒙正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但家道却十分贫寒,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

2、大门对联各自写好后,各自贴了出来。只见上联是兄写的:双手打开生死路,横批两字:生掰。然尔下联弟写的是:一刀割下惹祸根,模批也两字:硬挤。两方正好凑成了一对。双手打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惹祸根,横批,生掰硬挤。结果凑成了一对。

3、纪晓岚稍加思索后随即对曰:“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

4、岁称“古稀”,“双庆”等于140岁,“添一度春秋”也是141岁。时值旧历除夕,瑞雪初霁,梅花傲放,红装银裹。纪晓岚伴乾隆帝到户外赏景,不料乾隆帝叹道:“老叟扶持观梅花,唉!青春已过。”

5、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6、横幅:日子真好

7、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8、贴春联的传统俗语

9、红红火火红粮过年。

10、热热闹闹热水当酒,

11、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12、岁称“花甲”,“重逢”等于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相加恰好141岁。

13、二,有一人对礼会不滿,过年写对联时,上联写,借一升吃一升升升无有,下联写,饥一顿饱一顿顿顿不足。横批,XX主义。结果苐二天被带进了局子,在牢房中过年去了。这下顿顿有饭吃了,不用借了,还不用自已做,吃现成饭。要正确面对现实,以乐观积极态度,过好每一天每一年。要努力奋斗,争取来年生活有所改善。不要怨天忧人。

14、一肚子货竟常空肚子。

15、《春联的故事》:春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宫廷贴春贴。明代开始流传至民间,用于祈求吉祥如意,避邪驱灾。联语多含意隐喻,意境优美。元宵节前悬挂和拆除,象征新春佳节的到来与结束。

16、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全文

17、防火防盗防干部。

18、横幅:来年再看

19、纪晓岚悟出这是一题上联,脱口而出:“幼童侧耳听鞭炮,哟!又是一年。”

20、这副对联就是缺衣少食,横批,没有东西。

21、答:故事二则。(纯属笑话)

22、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23、竹篮拎笋祖领孙。

24、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25、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26、这是邻村的一户人家春节时贴的对联。当时农民过年都吃不上白面,只能吃到红粮(高粱面)。买不起白酒,只能以热水代之。诸位要问,连热茶也喝不起吗?真喝不起。我老家是北方农村,不产茶,要喝就得去买,还是买不起。过年都如此清苦,但对联中用的词却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横幅是“日子真好”。分明在嘲讽当时所处的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但又不露一丝痕迹。有人说,诗在民间。依我看,幽默更在民间!

2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节将近,家家户户又在准备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

28、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穷。但困窘的岁月并没有磨掉人们的生活热情,春节时贴的对联就能看出乡亲们的冷幽默来。那时大伙把写春联当作一种随意创作,抒发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现根据记忆列举当时的三则春联,顺便怀念一下那个令人怀念的年代。

29、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

30、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桃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民间趣味对联

31、大年三十的第二天就是我们说的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咱们新的一年里最美好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新年祝福,比如有一种俗语,叫做大年初一送财神——见面说好,大年初一是我们出门拜年的日子,见到谁都说一句新年好,可以讨得一个新年财富运势旺盛的好彩头。

32、爱党爱国爱家乡,

33、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34、大年初一俗语美好祝福

35、一书生走在稻田埂上,对面走来一村妇抱着一个孩子,手提一捆稻苗,二人相持不下。书生说我是文人,你应给我让路。村妇说你即是文人,我出一联,你若对上,我便让你。便出稻草束苗娘抱子,书生望见一老汉提着一筐竹笋,领着一小孩,便脱口而出:竹篮拎笋祖领孙。农妇连称绝对,给书生让路。

36、全联36个字,字字歌功颂德,句句阿谀奉迎,尤其说乾隆帝“五十年圣寿”之后,还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年”,前后相加,正好是“万岁”,妙不可言。

37、纪晓岚学识渊博且机敏诙谐,其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他喜联、擅对,是对联奇才。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席间有一老翁141岁高龄,乾隆帝得知,便以此为题出一上联,命众人答对,联曰:“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38、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对于金陵百姓而言,除夕前悬挂春联可谓是头等政治任务,而各地官府也有样学样,最终在全社会大面积推开,最终形成至今不衰的风尚。

39、纪晓岚为乾隆帝五十寿辰而作的寿联,也堪称流芳佳联:“四万里皇国,自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40、过年贴春联,既是传统民俗,也象征吉祥吉庆,歌烦美好生活,企盼来年兴旺。不能用对联开玩笑,泄私愤等。触犯法律就更不应该了。

41、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42、这是我当时听来的邻县农村的一副春联。那时不仅穷,而且摊派还比较多,所以老百姓对乡村干部前来摊派颇有怨言。说写春联的是刁民?可他“爱党爱国爱家乡”,说他是安分守己者,他又“防火防盗防干部”(将干部与火、盗并列,可见其危害之大,不得不防啊)。让人不得不佩服农民们的机智。由于是听来的,这个春联的横幅搞忘了,很是遗憾。想必也是个极幽默的横幅!

43、弟兄妯娌还是要合好,互相宽容,合睦相处为好。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44、在春联上,我们把旧年的遗憾与新年的祝福结合起来,在红纸上书写自己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祝福,当然也有很多地方会把民间俗语写在上面,比如大年三十盼月亮——痴心妄想;妄想,这个俗语指的是在大年三十这个过年的美好季节,见到月亮是很困难的,一般都是正月十五看月亮,表示了春节期间人们对新年的深厚祝福。

45、春节到了,小明和小红为家里贴春联。小明写了“年年有余”,小红写了“福禄寿喜”。可是贴上去后,小红发现写反了一个字。小明笑着说:“没关系,反了也是福,多一份福气!”

46、这是本村平时特爱说笑话的一位老伯过年时门上贴的对联。他酷爱读古书,满腹经纶,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但由于他嗜好赌博,使原本就紧张的日子更紧张了,免不了还得债台高筑。“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当然还有一屁股债没还;“一肚子货竟常空肚子”,一肚子学问却竟然搞得常常填不饱肚子。好在他很乐观,寄希望于下一年,且看横幅:来年再看。这是自我解嘲型的对联,其冷冷的幽默,让人特别想笑而又实在笑不起来。

47、稻草束苗娘抱子,

48、两则贴春联的笑话:

49、春联真正成为春联,还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50、一,弟兄二人同住一院,兄住北屋东头,弟住西头。兄嫂为接生婆,弟为劁猪匠。以前弟兄合睦,过年贴对联商量着贴。这年弟兄妯娌反目,互不过言。大门对联各贴一半。兄嫂想,我以本行工作写,我治治他,弟与媳想,我以本行技术写,我憋憋他。

51、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5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起源于唐朝时期,最初是用来祈求丰收和平安的祭祀文化。后来,春联逐渐成为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3、俗语“二十八贴花花"说的就是腊月二十八要贴春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