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简介-通用26句
- 2024-11-21 03:17
哈耶克简介
1、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哈耶克已决定抛弃均衡这一概念,起而代之用他后期社会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秩序”。但他花费了三十余年的研究、探讨、揣度以及试图规定,到底还是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秩序”。
2、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3、然而,在哈耶克著作中的“秩序”概念的规定性到底是什么?哈耶克从五十年代就不厌其烦他讲,从各种角度讲。但是,他讲了三十余年,到底还是没讲清楚什么是“秩序”,什么是“社会秩序”。什么是“自发秩序”,什么是“扩展秩序”。以致于一些研究哈耶克思想的学者(如JohnGray,ViktoVanberg,GeoffreyHodgson,MarkPeacock,TonyLawson,Steve Fleetwood等)大伙一起抱怨到:“你老兄从来就没有提供一个清楚、连贯、定型的‘秩序’概念!”说来说去,看来还是尽管哈耶克观察到、猜测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秩序”存在,但他花费了三十余年的研究、探讨、揣度以及试图规定,到底还是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秩序”,实在难啊!
4、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善意铺成的。
5、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
6、其次,正是因为“秩序”本身并不是涵指一种“最终状态”,而是捐一种“过程”,因之,哈耶克的演进秩序理论并不是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那样是一种“最优理论”或“效率理论”。按照哈耶克理论的一些诠释者的解释,这恰恰正是哈耶克经济学进路的一种长处。从0Driscoll和Rizzo两位论者在1985年出版的《无知和时间的经济学》一书中一句颇似,“绕口令”的话里,大家可以体悟出这一点:秩序演进理论“并不是要说明竞争会完成我们的预期要求它所做的事,而是告诉我们不要期望竞争会做我们的预期要它做的事”。
7、首先,正如哈耶克在上述一段话中所表露的那样,“均衡”实际上是指一种“最终状态”,而“秩序”则可指一个过程。这也意味着,一个彰显某种“秩序”的体系本身就蕴涵着它自身正在经历着一种自我转型过程。因此,可以认为,“秩序”可以长期驻存,而“均衡”即使存在,也往往是瞬间的事。同理,我们也可以认为,“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秩序”则是一种现实实存。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双可以说,“秩序”是一般,而“均衡”则是特殊。
8、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他继承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其中,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
9、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得以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
10、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
11、哈耶克及其后来诠释者(包括笔者)的这些见解,自然有其道理。然而,在当代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以及与新古典有千丝万缕联系且灵犀相通的博弈论之所以成为主流,难道就没有其道理?大家都在演练和教学“均衡套路”,自然有其“raisondetre。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未来的经济学只有永远按“均衡门”的套路演练下去?
12、因此,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
13、就是在这种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中繁衍增生的当代经济学中的“均衡门”,教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西方国家大学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学士、硕士、博士、讲师和教授,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这一套”育经济学人设备”近些年来又被进口到中国,不是么?)。不学会“均衡套路”,你毕得了业,拿得到硕士、博士?站得了大学经济学的讲台?殊不知,就连那位独辟蹊径、另立门户,且自叹道“许多经济学家都倾向于把我视为行外人”的哈耶克老先生,原来也是“均衡门”出身!
14、可以看出,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哈耶克已决定抛弃均衡这一概念,起而代之用他后期社会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秩序”。
15、第三,“秩序”和“趋于秩序”概念与“均衡”和“趋于均衡”概念,有一个根本区别。这就是,前一种趋向并不是趋于任何一种“最终的(最优)状态”,而是趋于一种更好的“协调预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精粹就在于他认为,市场秩序与命令经济相比,其长处并不在于前者本身具有一种趋向于一种“唯一”和“稳定”均衡(即“帕累托最优”和诸如此类的概念)的能力,而在于前者有利于应用人们的“分散知识”和“默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们的经济活动。
16、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17、竞争经济的最后手段是诉诸法警,而计划经济的最后制裁则诉诸绞刑官。
18、均衡”与“秩序”,均衡分析与秩序理论的建构,孰优孰劣?哈耶克当然认为是后者。因为,照哈耶克及其理论诠释者的分析进路,“秩序”与“均衡”相比,至少有如下三个优点。
19、然而,这位当代经济学中的“独行侠”哈耶克,却不安于“均衡门”。在1968年3月29日在举行芝加哥的“philadelphia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哈耶克做了一次题为“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的讲演。在这次讲演中,哈耶克公开宣称,他反出了“均衡门”,决定以后不再演练经济学中的“均衡套路”。哈耶克说:“经济学家们通常把竞争中所产生的一种秩序称作为均衡。而均衡是一个有些误人子弟的概念。因为,这样一种均衡假定,所有事实已经确知,因而竞争也就停止了。而我宁肯使用‘秩序’而不是‘均衡’,是因为至少在讲座经济政策的层面上,‘秩序’要领有其优点,那就是,我们能说秩序达到了某种程度,况且秩序也能够通过一个变化过程而保留下来。与经济均衡从来就不真正存在相比,当说我们的理论所描述的某种秩序是理想型的时候,至少有其正当理由。”
20、金钱是人类发明最伟大的自由工具,只有金钱会向穷人开放,而权力则将永远不会。
21、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得多。
22、或者精确他说最佳认识路径——只有“均衡门”这一套路?
23、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果说哈耶克从来就没有讲清楚什么是“秩序”,什么是“社会秩序”,什么是“自发社会秩序”,什么是“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那么,新古典主义和博弈论经济学家却非常清晰、明确地界定了什么是“均衡”。至于“均衡”,尤其是“一般均衡”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在多少社会“场景”中存在,那是另外一回事。其实,这也符合常理:没有一个明晰规定的“均衡”概念,何来建立在这一基“石性概念上的无数精确的数学语言分析和精美的数学模型建构?
24、为什么哈耶克费了三十余年的精力都没有弄清他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秩序”?现在看来比较容易理解,这就是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耶克出道以来,他基本上只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这包括他在五十年代初所撰写和出版的《感觉的秩序》一书),而似乎从来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社会问题。从这一视角来说,在界定和解说什么是“社会秩序”这一点上,哈耶克应该去“请教”他的远房表兄维特根斯但。但可惜哈耶克生前没能、也无能这样做。因为,话说回来,在哈耶克繁复的社会理论中,根本就缺乏社会本体论这一维思考(剑桥经济学院的TonyLawson非常赞同我的这一判断),他又如何会想到去维特根斯但哲学那里“借”点什么?
25、均衡”概念或者说均衡分析,可以说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当代经济学的灵魂。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瓦尔拉斯均衡”,到“阿罗-德布鲁”均衡,以至到目前已经融人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哈萨尼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以及“演进博奔均衡”等等,可以说,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浸透在绝大多数当代经济学理论文献的分析与话语之中。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保险他说,当代经济学的辉煌、精美、诱人和极其博杂繁复的理论大厦,完全是建立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之上的。即使六十年代以来以科奈、巴罗、贝纳西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非均衡论”或者说“反均衡论”,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均衡”二字。因此,经济学家们好像对“均衡”着了魔、人了迷。离开了均衡二字,经济学家们就会没事做、没饭吃。至于“均衡”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不存在,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多少“事态”中存在,管那做什?那是上帝的事!大家都在说,都在讲,都、在用,我也自然跟着说,依着讲,学着用,准没错!——这就是经济理论发展演进中的“路径依赖”!
26、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那些“大人物”们总想试图将其变成天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