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录-54句
- 2024-11-25 08:36
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于丹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5.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论语●子路》)
10.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4.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6.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7.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的人,基本不可能犯上作乱。当然,亦会有例外,比如‘间谍’。国内最早的描述应该是:谍,军中反间也。主要有足够的动机,有可能是反规则的.。毕竟古代是社会观,与现代的世界观,所包含的复杂性是不可并提,扯远了。。。
18.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1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和我心仪的老彭相比。”)(《论语●述而》)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1.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2.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8.敏而好学,不止下问。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31.我简直太聪明了,有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32.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3.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丹
3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5.见善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论语・季氏》
36.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7.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的观点。
3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0.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4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4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5.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7.我们教给人们如何记忆,却从来不教他们如何成长。
48.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5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5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3.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5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