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情文案 > 正文

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100句文案摘抄】

  • 2024-11-30 09:10
  • 编辑
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

1、抓稳了表面特征,就得往深处走了——要突出植物的神韵和气质,赋予其新的意志,并塑造一种“物—人—诗”的诗歌共同体。以新作《茉莉花简史》为例,且看状物的几个层面:初看茉莉花,最直接的观感是颜色,“宽松的云,是它穿过的/一件最合身的素衣”。随着距离的拉近,诗人有感于花香,并发出“清秀是清秀的代价”之叹,准确地拿捏住了茉莉花的气质。再往后是意识的漫游,继而又折回具体的状物:“露出它的小白牙”、“别的植物/都不会有它这样碧绿的肩胛骨”。然后,诗人的思绪再次出游,回到过去,写到自己的母亲,并以此作结。在整首诗里,状物与叙述交叠出现,更见独特性。

2、以上反思解释了臧棣诗里的“天使”和“魔鬼”。二者在他笔下频频登台,其实是源于对人的存在的紧张。而那娓娓的语调告诉我们:有时也并非紧张,只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身份思考,轻捷,灵敏,甚至带着点即兴的欢快。

3、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4、我觉得生活在一个地方,诗歌绝不是单纯的赞美。生活久了,就会有一些想法,感受,就写下来。仅此而已。

5、寇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与山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站在山峰之顶,群山白云都在脚下,举头与红日相近,顶天立地,气象万千,体现出一种精神空间的向上和不断精进的生命意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吟唱中,人类的生命和情感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6、我已经沉尸河底死翘翘。

7、(唐)王维

8、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9、融于大自然,某种源于自然界规律的

10、它们的模样很可能经受住了

11、采撷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

12、摘要:“鲁候养鸟”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中,庄子讲到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并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模式。“以己养养鸟”所建立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关系,人们认为自然与自己完全一致,把自己的所喜所好应用于自然万物。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人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一切出于善良意志,但是由于抹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自己的善良行为反而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从而导致了对于自然的严重破坏。为了防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就必须回到“以鸟养养鸟”所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差异性关系中来,抛弃我的主观好恶,从自然的本性出发,按照自然的本性与自然相处。只有这样,自然才会生机蓬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13、艺术家将日常所见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1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水之静谧;“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写水之仙源。

15、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世外桃源,何处寻觅;聆听涛乐,须在海里。爱我爱你,更爱自然。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人与自然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欣赏与保护,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大自然的山河壮阔,鬼斧神工;欣赏风花雪月的四季轮回;欣赏鸟翔蓝天,鱼潜水底的物竞天择。人将大地比作母亲,人类在母亲的怀抱中生存,体现的是真正的和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伙伴。

16、“百年之后,请将我撒于这棵树下。/这林子里随便一棵树,都是我的安栖之所。/我只想与地,与树,与树根,亲密接触。/相吻。只想与树相伴相依,相濡以沫。/只想成灰了,还被一棵树护佑着/在浓氧离子中安眠,安寝安息……”

17、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8、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像在看一部植物百科全书,在这份个人化的知识谱系中,有大量植物我闻所未闻。但当我好奇地查询百度百科时,又发现有不少是我见过的,只是不知道名字而已。在这篇文章里,为了更好地举证,我打算尽量选择那些常见的植物来说明臧棣诗歌的状物特征。

19、微风掠过,雕塑会轻鸣,奏出对环保诗化的想象。

20、转化为当代的装置和表演,

21、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2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3、文章原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5、诗歌第二段:“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诗人绕回“实”,继续描摹道:“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有了如此细致的说明,连翘的外在形象已经够丰满了,诗人没有半点犹豫,又把书写开向了虚的赛道。这一结构,与第一段相同。

26、【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它们更像是在行动和思维过程中留下的遗存,

27、每个人对自然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来到这儿,来到漓江边?有着属于自己的感受呢。我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宿命的。诗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宿命的。这座山,这些人,这些句子,有意义或者无意义,也必然有人写出来。

2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9、张教授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和中外文学关系。此次讲座,他以浪漫派诗歌和20世纪诗歌为例,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并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讲座内容既丰富全面,又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全体师生。

3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2、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33、试题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诗句中自然美景的来源至关重要。是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结果。

3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6、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3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8、你应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好人。

39、诗歌第三段:“退一步,十秒钟的间歇真的能成就/一次神秘的沉浸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

40、《渔歌子》(唐)张志和

41、额而尼诺现象,是西太平洋的一种异常气候,因最近地球气候异常,过多的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温上升,它变的越来越频繁,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可见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42、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43、同样的故事出现两次,可见这则寓言故事在庄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他者的个性特点和人类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而没有深层地挖掘这种对待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关系模式。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关系模式,从而探讨其对现代构建人与自然关系所能提供的有益启示。

44、【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谁没有了谁都不行,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啊,和大自然共生共死,也要敬畏自然。

45、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46、这几天我在黄牛头客栈,看漓江,看周围的山山水水,我觉得这一切也是没有道理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为什么。它是无理的。

47、今天由我主持这场“诗与自然”为主题的沙龙。我认为,写诗本身是一件自我的事情,在电子阅读时代,互动性尤其不足,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是难得,所以今天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48、在休斯诗歌的抒情机制中,自然从来不是以喻体形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互动和相互映照,从而折射出人的精神体验和生命感受。例如,在《生活多美好》(“LifeIsFine”)一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的切身体验来建立的。该诗前三节如下:

49、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0、至此,臧棣的状物已从植物的外观一直延伸至内在。接下来,物还必须与人发生联系。联系的契机,就藏在植物的味道里;而作为接受的一方,这种联系落实到人身上,就是味觉。味与诗的关系,诚如敬文东所说:“有味——而且是味上加味再加味——必须充当诗的本质。”(敬文东:《味与诗》)对此,臧棣亦很敏感,他在诗里给了那些可食用的植物十足的宠爱。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菠菜》一诗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芦笋、秋葵、韭菜、荠菜、洋葱、香菜、薏米等,也纷纷出现在他笔下。很明显,面对如此众多的美食,汉语中表味的基本词汇,如酸、甜、苦、辣、咸等,都具有表义的模糊性,并不能满足臧棣的需求,他尝试另辟蹊径来写味道。

51、兰斯顿·休斯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

52、接下来便是对颜色的书写。“依然保持着/心灵的颜色”化用了移情手法,给植物以主观性和能动性。“一直艳黄到像是/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正式点出了连翘的颜色(“艳黄”),也兼写其形——连翘的每一根枝条都开满了小黄花,确实像“小辫子”,而这句更妙在“被揪住了小辫子”,将“小辫子”以被动句式呈现,亦是双关法。状物至此,若延续“实”的路子状下去,诗其实只是在承担说明文的功能。诗人及时刹车,给出“世界的空旷/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两句,将诗歌开到了“虚”的赛道上,赶快抒发当下的感悟。

53、明代画家董其昌有语: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往上溯源,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即诞生于自然界的劳作生产;汉魏六朝时期,诗人们通过山水自然体悟宇宙人生哲理,产生玄言诗;后有谢灵运创立山水田园诗。而文艺创作讲求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不表达着诗歌与自然的血肉关系。

54、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5、再来看自然的声音。“满世界者长满了新奇、新鲜的,聆听的耳朵……”这是南方的耳朵,热带的耳朵,使枯叶返青,黄叶褪褐,幽暗中吹来的是“蕴蓄了一冬的思想”。这首诗题为《春的号角》,将世界勾连成一个宇宙通感肉身,鲜活而生猛。透过这神奇的耳朵,“数十种绿,在溪流的两岸滴翠”向我们潺潺流来,“植物的轻语”和“鸟在五线谱上跳动”,在我们心灵的视屏徐徐涌现。需要强调的是,“春的号角”,本是一个粘连着特有时代意识形态词语,却被澄澈地还原为本色所指,并指向生命的多向能指。这,也请可算是孙文华的一个小贡献。

56、当植物是观察者时,臧棣的诗又翻转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试着从植物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世界。他很注重移情手法,经常想象植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增添观看的视角。他想象着狗尾草面对人类的矛盾心理:“在被称为杂草时,它们会矛盾于/我们对大地的疯狂的占有”(《狗尾草简史》);也揣摩过千叶兰的心思:“有过一瞬间,它幻想/你就是那位它一直都想结识的/驾驶过高塔吊车的人”(《千叶兰简史》);类似的意趣也出现在佛掌参这里:“它不嫌你的手掌大到/简直像它的陌生的婚床”(《佛掌参入门》)……

57、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8、关键词:《庄子》;鲁侯养鸟;人与自然

59、对自然诗意细小丰盈的及物呈现

6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61、大寒·读诗|严冬将尽,静侯春来

62、兰斯顿·休斯自传《大海》

63、梁绍基/LiangShaoji

64、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5、《游山西村》中表明人与农家关系亲密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66、正如《绚烂入门》一诗所揭橥,“我们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盲人”,植物,让臧棣领会到人这一物种在自然中的局限性。写于疫情后(2020年6月13日)的《灰藜简史》中有这样的感叹:

67、最后关头,自然依然是可靠的。

68、接着来看大自然的滋味。“你不语,但你浑身似乎长满了嘴巴,急切地想要诉说什么”,在诗人充满儿童趣味和少年幻想的眼中,身体的光明已溢出春天的火焰,这大地嘴巴正在与“盆景对话”,慢慢地将外在汲纳成“内心的风景”。这是对大地万物滋味的一种间接的赞美。到了《百草疗疾》中,“我浸在百草的芬芳中”,转换成一个尝采百草的人:

69、(原载《星星》2019年5期中旬刊)

70、即便是传承于中国传统,仍然直指当下。

71、最后,我再以《连翘简史》为例,对臧棣的状物手法进行整体的分析。诗歌第一段:“湖畔的连翘,全然无视/大流行的禁令,依然保持着/心灵的颜色,一直艳黄到像是/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世界的空旷/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首句以实写起头,作者先交待连翘生长的大环境:“湖畔”。紧接着,“全然无视/大流行的禁令”将连翘拟人化,说明“禁令”之下,连翘依然在茂盛生长。这一开头与人的视觉习惯是吻合的:当人从远处走近,一步步靠近植物时,必会先产生一种总体观感。而成片的连翘,会给人留下茂盛生长的印象。以上是从空间维度来解析,若再结合写作时间,还会发现“大流行的禁令”捎带了和疫情有关的时代背景,可谓一语双关。

72、在休斯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中,美国非裔民族无疑是自然异化的直接受害者。如前所述,休斯诗歌中自然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正是自然异化的后果,生活在美国南方乡村或北方城市以及游荡于两者之间的美国非裔民众成为被异化了的自然操弄的对象。在《生活多美好》一诗中,以布鲁斯形式自我表达的言说者无疑是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代表;而《逃难者》所表现的也正是美国非裔漂泊生活的写照。在这些诗歌中,现实中的自然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已经成为非裔民众的巨大生存压力和精神桎梏。

73、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74、从先秦至《诗经》以至当代,该书基本涵盖了中国诗词的发展历程。编者兼顾入选了各时代、各流派的诗词代表人物、重点作品,并对诗词的历史概况、时代风貌、发展脉络及流派特色等做了概略的介绍。

75、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提供最新创作和研究成果,向公众推介优秀散文诗人及作品。主要栏目有:大家访谈、精品点评、重温经典、名家新作、来稿选萃、新锐空间、爱情散板、且行且吟、诗坛动态、中心资讯等。

76、我认为写自然,要保持谦卑和真诚。

77、“草木在大地上行走。从没有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趁着早晨的露珠行走,趁着夜晚的月光行走。没有终止符。”——《行走大地》

78、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79、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80、让物像人一样,在心智上“活”起来,赋予物自主性,构建物的主体,从而建立“物的自治”,都体现出诗人深入物的能力。我们或可以说:臧棣的诗歌状物开启了新的世界观。这让人想到《旧约·创世纪》:耶和华将各种活物带到亚当面前,看亚当如何将它们命名。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人类拥有了神赐的语言(诗)特权。臧棣,正运用这一特权,再次呼唤植物的名字;驰骋于语言内外,重新认识万物,重释人和植物所共生的世界。因而,《诗歌植物学》既是植物之传,又是开创性的诗歌书写。

81、沈健(左五)12月11日与伊甸等诗友一起举行的退休宴

82、自然诗歌与城市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在城市生活多年,却找不到有质感的生活?我常想,在城市生活一天,还不如去农村种一棵菜。

83、我们今天所在的这段漓江,是漓江尾,也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这是漓江最后一公里,也是桂江的源头。而作为平乐人,在我的眼中,桂江特别好看。

84、最后我要说的是,毕竟“青春写作”文体并非全盘肯定的评价术语,谢冕老师在作出如此判断时,原话是这样的:

85、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6、经过对工业空气循坏系统的

87、既然人类以“己”为标准建立与自然的同一关系最终会让人与自然两败俱伤,那么人与自然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才能相得益彰呢?庄子在“鲁侯养鸟”里给出了他的答案:“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䲡,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在这里,庄子否定了“以己养养鸟”所建立的人与自然的同一关系,主张“以鸟养养鸟”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88、人与自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大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

89、由此可见,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的自然书写反映出他艺术视角的拓展,也反映出他在冷战开始之初政治环境趋于严峻时坚守社会理想、表达激进思想的高明的艺术策略,体现了诗人在这一时期诗歌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90、折断了的枝条凄凉、痛苦地耷拉。

91、——读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

92、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3、在西藏的时候,我对阳光特别敏感。为什么呢?我后来想,没有为什么。

94、诗人转向了形而上的思索,从植物写到人自身。结合整段内容来看,第三段起始处本是一个转折,若硬转的话,极有可能与前文发生突兀的断裂。而臧棣只用“退一步”三字,就将充满风险的“转折”化为不动声色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时间线从“此时”拉向“过去”:“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状物、沉思、感怀……多种元素在诗里自在流淌。

95、吴先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和生态伦理研究

96、休斯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表现自然的工具化和私有化及其后果,反映了他从20世纪30年代对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的公开、激进批判转向了修辞性的政治表达。这是他20世纪30年代在从阶级视角对资本主义、种族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社会视野和艺术视野的进一步扩展,为他自己的社会批判建构了一个新的平台,也展现了休斯的文学创造力。

97、2021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

98、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99、就这样,诗歌对连翘的外观描摹,分成两个段落来进行。每一段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实与实挤在一团、过于板结之弊,也绕过了虚与虚相靠、过于缥缈而缺乏说服力之险。全诗叙述有条有理,呼吸自如,节律依依。

100、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