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描写想象的句子
- 2024-11-18 00:29
1、诸葛亮军士们,这边箭已满了,掉转船头,继续擂鼓、呐喊……
2、三丰说戏:
3、诸葛亮既然要交战,十天才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4、鲁肃(不解地)都是先生自己惹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5、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开篇那首词的意境——那样的旷达之人,不只是经历过、跳出来,就可以的;他还需要看到和明白“天数”这个东西。
6、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7、《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比喻刻画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一批武将的高超武艺,描摹了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也将战争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8、(画外音:天渐渐亮了,雾还没全消,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9、这就是天数。
10、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11、鲁肃都督,十万支箭,三天怎么能造得出来呢?诸葛亮不是在说假话吧?
12、诸葛亮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写军令状,交付.)
13、一壶浊酒喜相逢。
14、三国,一开始就把最高处,轻轻地搁放在我们眼前。
15、周瑜十天可以造得好吗?
16、鲁肃哪里,哪里!(二人同大笑)哈哈哈哈……
17、《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18、三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整理了民间传说,戏曲,评书等各种资料,加上自己的创作,糅合而成的一部古典小说。
19、(诸葛亮、鲁肃做上船状.)
20、如何跳出来呢?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2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2、曹操得知自己上当以后,直气得他脸色发白,胃部隐隐作痛,他连忙用左手紧紧地按住自己的左腹,右手示意手下几员大将近前商议对策。
23、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24、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25、鲁肃(吃惊地)诸葛先生,你这是叫我同你一起送死去?这样,曹军杀过来,怎么得了?!
26、诸葛亮(不假思索)弓箭最好!
27、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28、(画外音:船上军士把船用铁索连接起来,向江北曹营开去,擂起战鼓,发出进攻呐喊……把船头向西,一字儿摆开……)
29、周瑜诸葛军师,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你看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
30、(周、鲁同下.鲁肃、诸葛亮从不同方向复登场.)
31、说完,他一下了瘫坐在椅子上,两眼紧闭眉头紧锁,接着又冲着众将官挥了挥手,示意大家退下他要休息一下。可见这次曹操让诸葛亮气得不轻。
32、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啊!
33、周瑜这是他自己说的,我又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还有什么话说.你去探听探听,来回报我.
34、周瑜那么先生预计要几天可以造好?
35、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说尽了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最深彻的是最后一句:
36、鲁肃这一切,按先生吩咐的照办,保证不让都督知道.
37、但起码我们能够由此知道: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种种利欲纠葛。就像我们作为局外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可惜,世人争做的却是当局者。
38、结尾: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中的每个章节都讲了不同的故事,有忧伤,有惊喜,有豪情壮志,有黯然离别,喜笑怒骂,各种不同,但张张都演绎着人生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战营,但相同的是,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让人难以忘怀!
39、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只要三天.
40、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
41、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42、时间:三国时代
43、——幕落
44、这让我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那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45、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6、剧情快递:
47、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合适不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叱咤风云、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48、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49、诸葛亮鲁大夫,请您和我一起到船上去取箭.
50、地点:东吴都督周瑜军帐、草船上
51、是非成败转头空。
52、周瑜摆上酒来,我要同诸葛军师、鲁大夫痛饮一番!哈哈哈哈……
53、第二幕
54、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55、《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56、曹操知道诸葛亮用计操船借钱后,曹操懊悔不已,,平白折了十五六万支箭,心中十分气闷,说道:又中诸葛村夫之计也。
57、诸葛亮鲁大夫,有劳您大驾!(令军士)向曹营喊话:谢谢曹丞相的箭!
58、三国演义》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临江仙》:
59、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60、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故事如一个闭合的圆。人间争夺,本是这样循环不尽。
61、〔幕启.东吴大都督周瑜军帐中,周瑜坐主帅位,诸葛亮、鲁肃一旁坐陪议事.〕
62、诸葛亮其实,我也不要你帮什么大忙,只不过向你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二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人,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请你不要让都督知道就是了.
63、诸葛亮不用问了,去了就知道了.
64、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要用?
65、第一幕
66、要想演好这个剧,首先要吃透每个人的性格.诸葛亮料事如神,鲁肃待人忠厚,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如果能演出诸葛亮的从容、鲁肃的着急、周瑜的小气,那这本戏一定能演好.
67、这种境界太高。功名争斗,哪怕是三国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也始终沦陷在这个角斗场,脱不开,逃不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漩涡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68、故事之中,是心机;故事之外,是天机。至于顿悟,是契机。
69、鲁肃(不解地)到哪儿去取箭?!
70、诸葛亮江上雾这么大,曹军一定不敢出来.来,来,我们饮酒.(鲁肃战战兢兢.)
71、三国演义讲述的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东汉后期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故事。
72、(画外音:曹丞相有令:江上雾大,敌人突然来攻,其必有诈.我军看不清虚实,不得轻举妄动,弓弩手们一起向敌船射箭,不让敌军近前!)
73、根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草船借箭》改写而成.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借造箭一事治诸葛亮的罪,不料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巧妙地借回十万支箭,圆满地完成任务.
74、三国演义的文学审美功能?
75、周瑜对!先生跟我想到一起来了.可是,现在军中缺箭,我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望先生不要推却.
76、《三国演义》不纯粹是罗贯中自己的发挥创造。
77、(诸葛亮、鲁肃下.)
78、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他还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写,它里面的人物有很多多的让人措手不及,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险恶用心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小勇,善战的关羽,其中你最敬佩的是谁呢?反正呀,我最敬佩的是关羽,为什么敬佩他呢?
79、这些比喻勾勒出一幅幅的美丽画卷,使《三国演义》具有了一种生动想象的画面美,具有高品位的审美价值。
80、诸葛亮大都督,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搬箭.亮告辞.
81、(画外音:第三天.天未亮,江上大雾弥漫,对面什么也看不清.)
82、——幕急落
83、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84、诸葛亮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你可要帮我的忙喽!
85、这时候部下们个个义愤填膺、都纷纷向丞相请命亲自率兵前去追击诸葛亮,只见曹操摆了摆手,颤声对众将官说:“诸葛亮一向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只怕这次他早已设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咱们钻进去,他好来个包饺子。这次我们丢了些箭支是事小,但如果中了他的圈套,岂不亏大了,更何况现如今江面仍有雾、视野不开阔敌我难分清,加之他的船早已开出二十余里,恐怕现在我们想追也追不上了。不妨,这次就放他一马,这笔债待日后一并让他偿还就是了。”
86、(诸葛亮下,鲁肃略送急回.)
87、〔画外音:(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岂吾可比哉!〕
88、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违”,又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人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不能也不该对结果太过执着,太挂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