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丝绸之路坏的句子
- 2024-11-18 17:27
1、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
2、扩展资料
3、【丝绸之路赋】
4、古代的丝绸之路跨越了无垠戈壁,漫漫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罗马文明联系起来,既是商贸大道,又是文化的走廊。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些戈壁、沙漠、高山等自然环境是丝绸之路上最危险的,其实不然,最危险的往往是人类自己。
5、敕勒张骞博望侯,中华古烁惠西欧。
6、丝绸之路上盗匪猖獗。
7、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这条通道便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从西域来中国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不绝。
8、朗朗神洲,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叹兴亡于干戟,论沉浮于竹帛。长安城月,曾阅汉唐之隆盛;戈壁滩沙,犹忆王师之伟征。四海麟龙,潜于新域;千古杰豪,会于故都。寻常巷陌,闲谈五柳雅文;崔嵬楼阙,雄踞九朝明君。东海鱼盐,北胡貂驹,商贾贩运于市馆;南国象牙,西昆珏珠,王孙赠馈于几案。百物丰殊,仓廪藏实以为山;万类盈逾,贤圣结聚而为云。长安起歌,声断雾烟;上苑醉笔,文笑诗仙。布上国之气象,以兴南越;施大朝之隆恩,以定西厥。于是朝贡觐贺至长安者,络络不绝也。
9、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10、古道祁连绿荫沉
11、白骨堆山销铠甲,赤光遮眼映旌幡。
12、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通常依靠一群骆驼运载商品物资,一支商队最少有5到12匹骆驼,每天一般行走45公里。沿途商队都在驿站中修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时刻都面临挑战,最主要的危险来自:盗贼与匪帮、巨大的沙漠、巨大的雪山、缺水与食物。
13、【七律·慢步丝绸路】小雨泥淋釉伞轻,天宫着意雨霏晴。
14、丝绸之路不太平,海上丝绸之路也同样处处充满风险。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的三大航线其实并不是贯通的。苏伊士运河修建前,商队仍然要冒险穿越沙漠。由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这条运河不断被摧毁,又不断被重建,直到19世纪末,法国人接管后才变得太平。
15、清香掠过醉骚人
16、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
17、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18、长安西郊据考为汉丝绸之路起点,有丝绸群雕以志纪念。夕阳下看之尤其苍凉。
19、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
20、古道西风今又现,葡萄美酒话缠绵。
21、丝绸之路,汉唐帝国的首都,是你的故乡,你穿过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绿洲,越过帕米尔高原,中亚草原,到地中海东岸的罗马帝国,与黄金争列,丝绸之路,你是春风,从东方吹到西方,吹过雄关古城,吹过沙漠墓葬,你是秋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滋润了东方,滋润着西方。
22、但使边关磐若⽯,丝绸古道漾箫笙。如今落雁尘埃远,不尽天⼭万古情。
23、雕戎西北去,
24、壮志西⾏追古踪,孤烟⼤漠⼣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25、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
26、【七绝·重走丝绸之路】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
27、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28、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烽台。
29、谁架起一道彩虹,跨亚非欧的苍穹。张骞彩虹里吆喝,正骑着骆驼赶程。彩虹里舞着凤凰,俯瞰着大地和鸣。她是用彩丝织就,活跃着经济繁荣。她是丝绸的化身,牵连着世界和平。
30、大漠越沙迷,昆仑踏细,历险辟商机
31、朗朗神洲,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32、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
33、寰球一段金飘带,乐舞长安紫禁开。
34、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外,西起罗马,东至长安,万里之遥的商路上必须经过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和部落,每过一处都要缴纳一笔沉重的赋税。更严重的是公元三世纪后,世界陷入混乱,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即便是到了蒙元时期,马可波罗一路上也遇到不少强盗匪帮,所以丝绸在欧洲和黄金同价就不足为奇啦。
35、寻遗塞外昭君怨,顿起凝愁悯泪倾。
36、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37、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
38、西番自古荒凉处。与昔比,今非故。昆仑天堑已通途,西子婀娜堪赋。资源独有,商机无数,四海人皆慕。
39、长安望断丝绸路。夕照里,残红吐。阳关丘岭驭驮疏,风雪祁连横簇。苍茫戈壁,连绵沙瀑,商贾晨昏渡。
40、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41、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42、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43、金戈铁骥下楼兰,漫卷烽烟扫宇寰。
44、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内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迁居河西,促使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也为丝路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
45、⼀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46、其中,火药打击的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印刷术、造纸术加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指南针把欧洲带进了大航海时代。中国儒家思想传播到了欧洲,通过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影响,而作用于启蒙运动。
47、许多外族开始入侵,同时由于西汉、东汉、唐朝要管理西域各国,与外族交战开始。同时许多不敌中央政府的民族自丝绸之路逃往西域甚至是西亚、欧洲,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48、河西五月景清醇
49、对外国影响:给欧洲带去了东方的文明,也被称作“东学西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50、如今落雁尘埃远,不尽天山万古情。【七绝·丝绸之路】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
5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52、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本来就生态极为脆弱的西北风环境更加恶劣,导致土地荒漠化,如楼兰古城的消失。
53、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古称金城,也是现代著名的瓜果城。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也是西北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枢纽。兰州历史悠久,古迹胜多,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兰州是我古丝绸路之行的第五站,也是我梦寐以求想,向往以久的文化古城。
54、当古罗马人把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时,我们能感受到丝绸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5、对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56、丝绸之路的影响: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57、当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次第西传时,当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殊方异物,四方而至”时,我们亦能感受到世界共荣的盛大景象。
58、陆上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中亚、西亚地区,中国通往西方的门户得以贯通。
59、班超远大携珍宝,浩猎寒风舞缎绸。
60、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61、将军此路长。
62、隋朝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派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胡商,联络各国首领,总管贸易,拉开了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使得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
6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64、异域驼铃风雨路,汉唐气象大胸怀。
65、雕戎西北去,风劲⾕粱⾹。
66、沙枣花开君又见
67、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68、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69、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大多数是游牧民族的地盘,盗贼团伙劫掠来往商旅的事件多有发生。旧唐书中就有记载:在边界,这些游牧民族非常的凶残,擅长骑射,非常的贪婪,有的更是以劫掠过往商品为生。
70、普通百姓是因时局动荡,官府腐败,不堪暴政重赋,或遇疾疫灾荒之年,生活窘迫,被迫当起了盗贼,以维持生计。丝路上盗贼团伙也非常的多,且团伙规模大小不一。
71、风劲谷粱香。
72、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
73、⼤漠越沙迷,昆仑踏细,历险辟商机。
74、宋代时,北方民族多战乱,加上宋朝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弱化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蒙元时期,随着欧亚帝国的建立,东西丝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75、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愈演愈烈,加之近代中国战争动荡,以致统治者无暇顾及,丝绸之路沿线沙漠化严重,导致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退。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一个过程,一种精神的象征。
76、嘱咐驼肠饱,
77、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
78、当时中国是封建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丝绸之路开辟后许多人从商,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甚至危及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