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描写推己的句子
- 2024-11-19 05:00
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2、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5、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朱熹曾说:“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
10、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1、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来自于《论语》。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13、恕,汉语拼音为shù。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扩展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这样做,或者你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4、这句话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15、《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16、朱熹,出处:出自《论语集注》
17、小不忍,则乱大谋。
18、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19、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20、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21、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提出的。
22、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3、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25、他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6、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2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8、拓展资料:
2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原文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字义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翻译大概就是“恕”了。知道对方不喜欢,就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为什么这样解释?己,自己!怎么解释为对方?己,也可以理解为知己,自然是了解对方了!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3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