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183句精选】

  • 2024-11-24 09:07
  • 编辑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1、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2、【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3、【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4、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访,进门大吃一惊的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

5、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6、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7、【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8、★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9、【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10、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引自《鲁迅全集》第10卷

11、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12、【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3、【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14、【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15、【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16、【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7、这是一个甫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18、【原文】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9、【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0、【解读】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人在父亲死后因为谦让君位而逃离国家。周灭商之后,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便隐居在首阳山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一章正是赞扬这两个人宽阔的胸怀,因为不念旧恶,所以即便生活采徽菜度日内心也没有怨恨和不满。

21、【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22、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23、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祷告请?赐给你力量去接纳他人,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请?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

2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觉得这样可耻。”

25、【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6、【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27、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28、【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29、★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30、【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31、【解读】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孔子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因而会导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孔子也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

32、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33、【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5、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36、【解读】微生高是鲁国人,相传他与女友相约桥下,涨水,因为信守承诺,抱着桥柱子而淹死。在当时以直见称于世,但人们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孔子便举这个例子评断其时的传说。也正是“众好之,必察焉”之一例,说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

37、【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内心里就没有怨恨和不满。”

38、【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9、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40、成功不是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是内心对自我的肯定;胜利也从来不是战胜他人,而是战胜自己。人啊,从来都是在跟自己较劲!

41、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宋·朱熹)

42、【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43、【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44、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5、【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46、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47、【解读】此章的评论朱熹的评价十分到位,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功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48、。何谓保守?就是过于恐惧而不敢战。——林肯

49、大将出马前说:休要担心,莫要害怕,给我闪退一旁!——单田芳

50、名言★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51、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52、【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53、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54、【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5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6、【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57、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总括句,引起下文)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用李时珍、罗蒙诺索夫虚心求教的故事,从中外两方面论证了他们的成功和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以此论证论点)

58、★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59、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60、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61、【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2、【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3、【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64、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65、试想:朋友,您一路看下来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后,请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66、一位地理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知道”以后并未就此了之,而是查找资料,请教同事,出差时又询问旅伴,终于得到了答案。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由一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67、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68、孔子不耻下问:

69、【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70、不知道为什么,我恐惧你失去纯朴美丽的品质,远甚于我恐惧失去你。

71、【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72、【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73、【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有道的时候,他就显露才智,当国家处于无道的时期,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却学不到。”

74、四个月过去,就在真正努力为新主管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月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是全然换个人。

75、经验和睿智都是从无数次痛苦的体验中得来的,所以那些痛苦的经历必须经受。

76、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77、一生都不做于心有愧的事,就不会有人痛恨你。?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候,勇敢的人能正视恐惧,克服恐惧。

78、【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79、这一章师徒三人,要知道颜渊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优秀的学生的谈话。场景使人倍感温馨,孔子俨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子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颜渊是仁者之风,不自夸,不施劳;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80、【赏析】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81、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82、林则徐有说过关于禁毒的名言警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83、且慢下手?

84、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85、古代关于远离毒品的格言大致有: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

86、不要总是追求完美,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完美的东西,维纳斯因为残缺才美丽。

87、【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88、【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89、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90、【原文】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91、【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9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93、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94、掩饰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谎是怯懦。——奥格辽夫

95、【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96、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张小娴

97、【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98、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99、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100、【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01、【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对过错的态度问题。安德义解读论语将人对过错的态度分成了六种,一种是掩饰错误,“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一种是坚持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一种是过而能改,“过,则勿惮改”(《学而篇》);一种是自讼己过,朱熹说“能内自讼者,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种是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正因为对待过错的态度不同,所以孔子又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说的就是通过看一个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就能知道一个人和他内心对仁的体认程度。

102、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

103、就在此时?l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104、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05、【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06、【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107、【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108、“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109、【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10、【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11、【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字之清探讨与仁的关系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那么从这各方面看,孔子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抉择还不够理智或者不够聪明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这样做还不算聪明呢?

112、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113、【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114、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115、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

116、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117、【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118、【解读】我以为孔子说的是忠诚守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谓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119、【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20、你也会了解友情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宝物。他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他们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他们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现在就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121、最让我们渴望的反而使我们恐惧。

122、【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23、【解读】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有着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贤达人士。孔子借左丘明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做人的人是可耻的。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说和做的不一样,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不一样。

124、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联壁》

125、【解读】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后世有郑板桥“大智若愚”之说,大智若愚正是宁武子这等人。政治生活中往往极其复杂,政通人和之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在政令不通人不和之时,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十分艰难,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该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韬光养晦,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能量,这正是大智慧。这种装傻不是学来的,是修养来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对事物发展的长期性认识而来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装出来的,把傻能装到真处也是大智慧。

126、【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发现自己有过失而在内心里自责的人。”

127、四个经典的“宽容”小故事

128、没有危机感,不知道恐惧,鲁莽前冲的只是血性;而心里害怕,却还能战胜恐惧的面对危险的,才是真正的勇敢。

129、【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30、【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不直说没有,偷偷地)到邻居家要了点给人家。”

131、“他那里是个能人嘛!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132、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33、因为,当您对别人“宽大”之时,即是对您自己宽大。

134、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135、【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136、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137、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138、【解读】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其实还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

139、【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40、【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141、【解读】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封谥号为“文”,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来问孔子。子贡怀疑孔文子,不该得到这样的谥号,而孔子答复子贡说是因为孔文子聪明,但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勤学好问,还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谥他为“文”。意在告诫子贡虽聪明,但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

142、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我们的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143、【解读】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思考和打算。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仁道的,以仁道改造这个纷乱的社会,但见自己的仁道不得推行,又不甘心于这样的结果。于是想到要把自己的仁道传诸后世,所以想到了家乡的弟子们。体现了孔子此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言外之音,有感慨“人生苦短”的味道。

144、【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145、【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146、【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47、【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学生们都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文采可观,但还不知道怎么自我节制!”

148、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蔟;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149、【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150、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151、【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在众多的解读中,我更看重南怀瑾的看法,南怀瑾的理解更能将本章的整体意思联系起来。而非割裂来看待本章的意义。这一章当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还是无力做到言行不一的问题。

152、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153、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

154、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155、【赏析】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56、【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57、【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为智慧而得名的。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张居正说:“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这正是孔子据实而断,印证了孔子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卫灵公篇》15.28)”。

15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59、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60、【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161、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162、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16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164、关于不怕困难经典格言

165、【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66、【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167、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邻居家日子过的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得很亮。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起挺方便。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人要刻苦好学。牛顿勤奋学习的故事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168、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69、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170、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71、【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172、【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173、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17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175、【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176、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177、★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178、【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179、【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180、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181、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182、注: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183、参考资料:网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