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是褒义还是贬义【28句文案】
- 2024-11-24 12:54
和光同尘是褒义还是贬义
1、扩展资料:
2、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3、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这里泛指合于“道”的智者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做法,并非贬义。
4、这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指尽管某人有非常大的智慧和才能,还是应该与世俗混同在一起,才能得以生存,千万不要孤高自傲。
5、意思是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6、héguāngtóngchén
7、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8、答: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即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属于中性词,也就是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9、和光同尘
10、和光同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1、和光同尘这个词语是褒义词,它是一个佛教用语,充满了佛性,意思是和光在一起,和尘埃在一起,与天地万物大自然在一起,已经无我的状态。
12、反义词:
13、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14、和光:掩饰自己的锋芒。同尘:与世俗相混同。比喻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多指随波逐流。
15、锋芒毕露
16、近义词:
17、先秦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18、和光同尘,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这里仿佛也在说我们整个民族的处事态度。《和光同尘》这首歌曲作为电视剧《大江大河2》的主题曲,真正唱出了整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滚滚前进,这其中有希望、有激动、也有悲情,情感是复杂的,但依然掩盖不住大时代的慷慨与激昂。
19、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意思是做人要与光合二为一,能够化为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顺应自然改变,同时实现自身的才华。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是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像鱼儿一样收敛鳞甲,像鸟儿一样收起翅膀,随着风雨形势的变化伺机而动,适当隐藏自己的锋芒。这两句话最早应该出自《老子》。
20、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21、和光同尘详细解释:
22、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是褒义。
23、和光同尘意思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与好坏都能相合,不自立异。后多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24、和光同城是一个褒义词,他的意思就是说锋利,但是不会露出刀的锋芒,就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所以呢,这就是一种褒义词,而且对别人有宽恕之量,对粉棒有忍辱之量
25、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26、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7、成语解释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28、解释为: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温和的光芒与尘土一样不张扬,顺应时势,屈伸舒缓,敛鳞藏翼蓄志待时,随时关注风云变幻。这句话最早应该出自《老子》。《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生产工作总结、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拓展资料:《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