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子【精选32句】
- 2024-11-26 22:17
郑板桥竹子
1、竹子虚心有节,从不倨傲自矜。梅花孤标傲世,从不逢迎拍马。古往今来,人们对竹、梅的喜爱,亦是对高尚的人格与情操的赞美。自满之人,喜以自己长处比别人短处,谦逊之人,喜以自己的短处比别人长处,以长比短,越比越短,以短比长,越比越长。谦逊的人对待事物,有一种心平气和的神态,得意时淡然视之,失意时泰然处之。
2、出自郑板桥的对联。
3、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象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
4、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5、虚心竹有低头叶
6、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
7、《竹》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所著的五言诗之一。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也借喻作者自己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8、郑板桥早已胸有成竹,拾起笔来,“刷刷刷”几笔,3杆竹子画了上去。郭秀才惊奇地叫道:“神了,神了,真是神了。”他想:7年前他画的竹子可是比我差一大截呵。他说:“父母官是啥时候把我南园的竹子‘偷’去的?”
9、傲骨梅无仰面花(郑燮)
10、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1、拓展资料:
12、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
13、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特点,展现人的美好心灵。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此连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
14、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15、后来,他画的《墨竹园》,墨竹数竿,以大石头为背景,笔锋苍劲有力,并且加了很长的题款。题款是:“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而已矣。”
16、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7、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竹石》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18、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拍马逢迎。谷子成熟了,就低下了头,向日癸成熟了,也低下了头,昂头是为了吸收正面的能量,低头是为了避让危险的冲撞,事实如此,正应了一句俗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秕子”。人生也如此,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选择,便利万物,而又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能顺利长远。
19、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
2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21、原文: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2、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23、郑板桥笑着说:‘仁兄,这竹子可不是偷的,是我用7年酒肴换来的。”说罢,顺手就在画上题一首诗: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着秀竹郭家园,今日画来还赠郭,旧友重叙旧华轩。
24、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25、清·郑燮
26、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27、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有《板桥全集》。
28、这年,郑板桥要卸任了,临行前,还是带上酒肴去郭秀才家。喝罢酒,郑板桥要作画留念,郭秀才便亲自铺纸研墨,高兴伺侯。
29、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30、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自知画竹不如郭秀才,可他并没有气馁。他发现郭秀才家的南园里有一大片竹林,就仔细观察,根、梢、节、叶全部瞅在眼里,回家后便挥笔作画。就这样,每月三、六、九就去南园观竹,一跑就是7年,也画了7年竹子,画幅足足有7大车。
郑板桥竹子
31、郑板桥的五言咏竹诗是《竹》。
32、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释义: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