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伤心文案 > 正文

赞美劳动的经典名篇-摘抄68句

  • 2024-11-27 13:18
  • 编辑

赞美劳动的经典名篇

1、《桃花源记》笔调也是自由活泼的。作者从心所欲不拘一格,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文章是以旅程的游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但又不受这种结构框架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2、一、古诗悯农的诗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二、悯农其二全诗及其诗意:1.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诗意: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3、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乡村集市的风情,表现出织席女子们急于卖席的急迫心情。因为她们只有迅速卖出席子,才能再到苇市买苇,当天回家解苇,甚至轧出眉子,赶制好下集的席子,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挣得生活所需。织席女子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织席记》是作家孙犁的散文名篇。

6、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7、作者想告诉人们的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仅是一篇寓言,湖南桃源县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桃花源。这里世代住着勤劳的人民,他们吃着传统的擂茶。在旧社会和“文化大革命”中,就是这么一块“世外桃源”,也没有能逃过灾难,但是这里的人民保护了这里的文物,旧的毁掉了,新的正在造起来。此情此景皆蕴含在作者的诗中:“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这种舒散的写法,构成了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征。

8、抗战胜利后,织席女子们“绝处逢生”。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使织席女子们“收获很大”。政府还将苇田分给穷人,使人们有了“生活上的最大变化”。

9、汪曾祺《桃花源记》赏析

10、这篇文章取材虽小,但开掘颇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凭着敏锐的眼光,从寻常的苇席中,从织席女们的平凡劳动中,发现了并不寻常的时代巨变和社会进步,给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保存了一幅珍贵的留影。

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2、:2: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3、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在诗歌创作上,贺敬之、郭小川、邵燕祥、李瑛、闻捷等成为新的时代歌者,《回延安》、《甘蔗林——青纱帐》等都是此中抒情名篇。儿童文学也是备受扶持和关爱的园地,包括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下次开船”港》、徐光耀《小兵张嘎》、洪汛涛《神笔马良》、冰心《小桔灯》等名作繁花似锦,发掘童心,成为深受数代小读者喜爱的经典。

16、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1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18、《木棉花》

19、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1、优秀的是《创业史》、《铁木前传》、《艳阳天》、《三家巷》、《李自成》、《上海的早晨》、《我们夫妇之间》、《林海雪原》。

22、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一时思潮涌动,文艺界畅所欲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论建设有重要意义。时年22岁的王蒙发表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批评了党政机关中的官僚作风,令人精神一振。

23、《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郭小川-《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郭小川诗集》散文杨朔-《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秦牧-散文集《花城》、《长河浪花集》、《花蜜和蜂刺》、《秦牧散文选》

24、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25、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26、《鸽子》

27、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28、《你好,百花山》

29、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30、《战线难移》《创业史》《青春之歌》

赞美劳动的经典名篇

31、《包身工》是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32、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33、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4、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35、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灵活多变,紧凑自然。如文章中描写景物或叙写事情之后,常有一小段精彩的议论,这样安排,结构就不呆板。像第三段谈吃擂茶后,就说:“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既说出桃源藠头的特点,又赞扬了桃源藠头之好。又如参观了“秦人洞”后,有人觉得失望。

36、作品以近乎速写的笔调,记叙了白洋淀织席女子的劳动场面和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37、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

38、年到1966年文学作品包括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40、《我走向雨雾》

41、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42、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43、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

44、《桃花源记》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散文。作者汪曾祺于娓娓而谈中赞扬了我们祖国悠久而又丰富的文化历史,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45、《阿Q正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46、《三月歌》

47、《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48、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9、小说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周立波-《暴风骤雨》杨朔-《三千里江山》诗歌贺敬之-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50、《祝福》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5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2、《白日梦》

53、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54、《黑色的雕像——给一个青年养路工》

55、文学作品首先是与政治服务的,尽管涌现出数量丰富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但艺术质量上高度不足。时期主要文学作品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三里湾》、《红旗谱》、《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静静的产房》、《青春之歌》等。

56、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57、《潮汐》

58、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在山下看了方竹亭。晚饭后,摆出了纸墨笔砚作诗。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在看似很“随便”的叙述中将人、景、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整体的艺术和谐。这种“随便”的文思正是作者有实感,有真情,有卓见的表现。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写来,信手拈来,实则上文中有心,文中有道,文中有深切的意蕴。

59、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了不少笔墨去钩引史实,广征传说,并将桃花源各处的景色简明而生动的描写穿插其中,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清晰、难忘的印象。诸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摘引夹杂在文中;诸葛亮带兵于此遭瘟疫;《都城纪胜·茶坊》、《梦粱录·茶肆》关于擂茶的记载;《水浒传》里王婆家卖的姜茶等的叙述,都给人一种历史的深沉之感,使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无穷。

6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话剧舞台上,不能少了老舍的名字。小说成就极高的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把很大心力奉献给戏剧,接连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极具影响力的名作。杨朔、刘白羽、秦牧等是这段时间的重要散文家,《荔枝蜜》、《茶花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祖国、战士和劳动者的名篇也进入了中小学课本。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上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一系列微言大义的杂文受到热烈欢迎。

赞美劳动的经典名篇

61、作者又感慨道;“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作者在行文中还不时对“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的运动作了揭露。在桃花观看完后说:“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又如参观“秦人洞”时,说:“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作者由对善恶美丑的单纯美学评价上升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方竹亭前的竹和碑,都是历代祖先留下的珍贵的宝物,人为的灾难破坏了它,毁灭了它。而文章后面写到那石工的艰辛劳动,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但新的终究是会成功的。

62、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63、《蓝水兵》

6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5、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6、文章从“桃花源”的名字写起。汽车开进桃花源。十一月的天气,还开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接下来就追溯这桃花源名字的由来。说明桃花源不可能是真的,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而桃源属武陵,当有优先权了。接着作品就写了参观的“第一个节目”吃擂茶。由吃擂茶就要说到什么是擂茶,擂茶怎么个吃法,吃擂茶的感觉如何,什么地方的擂茶最好吃,以及擂茶的来历,别处的擂茶情况,擂茶的医学道理,等等、等等。

67、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68、《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原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扩展资料文学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9294号-193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