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的而表什么-38句优选
- 2024-11-28 10:21
锲而不舍的而表什么
1、对于这个句子中“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看上去似乎都能够讲得通,如理解为表并列,表递进,表因果等。究竟哪个用法更合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这几种用法中“而”的位置来分析判断。
2、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
3、表(从……到……):从上而下。
4、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
5、c.表递进,如“~且”
6、前后两个词应该构成原因和结果,也不能互换位置,否则会改变原句的含意。
7、f.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8、(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9、学而时习之,侃侃而谈,随遇而安
10、锲而不舍,竭泽而渔,无为而治
11、这两句话中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限制或修饰,翻译为“地”或不译,这里不译为好。翻译为“年轻时喜好学习”和“壮年时候喜好学习”。
12、(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3、这里两个“而”的用法,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避而不谈。有的把“锲而舍之”中的“而”解释为“就”,但是到了下一句“锲而不舍”再这么翻译的话,就说不通了。那么为什么资料中多避而不谈呢?可能是因为“锲”字是个动词,不好判断与“舍之”的关系。而事实上,这里的“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雕刻这件事。“而”用在主谓之间,作假设连词,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这里的“而”,应该是假设连词“如果”,那么原句就应该翻译为:雕刻几下如果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这个用法同样适用于“锲而不舍”一句中,即雕刻如果不停止,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14、这种用法状语和谓语时间同时,再如“弃甲曳兵而走”就是“边丢弃铠甲边拖着兵器逃跑”;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则有时间先后。
15、而,用音序查字法,查er
16、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7、(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而的成语:
19、.d.表转折,如“似是~非”.
20、而的结构是:独体结构
21、锲而舍之中的“而”,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刻苦钻研却又舍弃不做了。
22、不言而喻,戛然而止,油然而生
23、锲而不舍中的“而”,连词,表递进。意思是刻苦钻研并且从不中断。
24、b.表承接,如“取~代之”.
25、“而”表示假设关系也须注意,如“锲而不舍”的“而”,就是“如果”的意思。
26、而的笔画是:6画
27、一蹴而就,形而上学,沐猴而冠
28、表示并列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的地位是相同的,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且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应该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不能互换位置;表示因果关系的“而”,
29、(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0、(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锲而不舍的而表什么
31、知识扩展:“而”,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连词,表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32、e.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
33、二、“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中“而”的用法
34、a.表并列,如“多~杂”.
35、而的部首是:而
36、根据上面的用法,“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应该理解为并列关系。尽管该句中“而”可译为“并且”,但其前后的词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上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一前提的结果,并没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而”完全可译为“同时”,故此句中的“而”应理解为并列关系。至于因果关系,从上下句来看,本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因为作者强调的是前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7、(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8、我认为应该是表连接,并无实在意义。应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就是“半途而废,连烂木头都雕刻不成”“坚持不懈,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