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莲花诗句【100句文案摘抄】
- 2024-11-30 10:41
1、吴伟玉.传统莲纹在壁画创意中的运用.2010
2、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3、范丽丽.佛教中的莲花意象.2010
4、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5、东坡再问:“那何谓人中意?”有了美景,美人,怎能缺少意境?可这意又要到哪里去寻呢?思忖须臾,琴操的眼神蓦然清明,洒脱一笑:“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才情不正是人中意吗,如此良辰美景,诗意豪兴,足矣令杨学士,鲍参军都自愧弗如,好生艳羡了。东坡连连点头称妙,显得有些意犹未尽,停了一会,继续问:“那有了这些又能如何?”本是一句玩笑话,但细细品味又觉话里有话,字字如冰,令人心寒。琴操秀眉轻颦,默然半晌,并未作答。
6、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需要目的地,不需要原因,不需要思考,只要身边有那个人,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7、然而,巴什拉尔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写道:“克洛德·莫奈该是理解了美的这种无量的恩惠,理解了人给予一切倾向于美的东西的这种鼓励,而他自己,则是毕生都善于为一切落在眼前的东西增加美。”因为,“在其生命的所有行动中,在其艺术的所有努力中,克洛德·莫奈都是美的力量的仆人和向导,而美的力量是支配世界的”。
8、观荷叶露珠齐己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李颀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9、这是明崇祯年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的莲花一景,不知今天游颐和园,是否还能领略这一景观。
10、写湖上莲花风姿雨韵,花红香绿,楚楚动人。
11、释义: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12、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13、心似莲花开,失去也美好。
14、由此可见:人们欣赏莲花、开发莲花的过程,几乎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轴线。特别在东亚、南亚和澳洲的各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和风俗习惯等等,一代一代地积累了有关莲花的种种认知。除了食用、服饰、建筑造型外,在精神层面,也同样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莲花”文化。
15、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
16、【佛教莲花诗句】听,那袅袅琴音是从泛着墨香的古卷中逶迤而来的?轻放下手中的杯盏,视线静静地定格在被清风无意间掀开的那页,脑海中反复搜寻着一个叫“琴操”的名字,不知是怎样绝代风华得女子才能让博学饱览的苏东坡在知天命之年还视之为红颜知己,亦不知是何等玲珑聪慧的女子,竟能从一句玩笑话中参破人生的真谛,自此与红尘喧嚣一刀两断。琴操,她就像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只一次邂逅,便让人再难相忘。
17、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莲,任由红尘万丈,我自纤尘不染,诸邪不侵,只静看清水一脉脉地划过如烟岁月。
18、总想有一天,放下世俗的纷扰,带着一颗简洁的心,赴一朵莲花的约会,前世今生来世,只为一朵莲花奔赴远方。
19、作家巴什拉尔为《白睡莲》写了一篇画评,题为《白睡莲或夏日黎明的惊奇》。所谓惊奇,是借用波德莱尔一句名言:美就是惊奇。在这里我们看到,形式上画家画莲、评家评莲,而实质上他们都是沉浸在对美的赞叹、美的呵护、美的爱怜的一片深情中。文章写得轻灵活泼,幽默俏丽:“池上一片水灵灵的花,鲜嫩嫩的花,经过一夜,更透出勃勃生机。”“傍晚,小花将躲进水里过夜。故事(指古希腊神话故事)里不是说,它的柄收缩,一直把它拉回到阴暗的泥底吗?这样,每一个黎明,睡莲的花——这水上的大含羞草,在夏天的夜里好好地睡过一觉之后,就伴随着光明再诞生一次,所以它的花永远新鲜,成为水和阳光的纯洁的女儿。”
20、孟郊:“道证青莲心。”
21、天地人合,身心气和,福禄寿财,仁义道德。
22、日本是佛教大国,又是岛国,崇拜大海,性喜洁净,所以对莲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莲花在日本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莲花遍布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餐具中有呈莲花瓣形的小瓷羹匙,而且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莲菜要占相当的比重。”
23、那清脆的琴声定然是她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所奏,没有现世的浇漓,亦无沧桑的浸染,只是纯粹的拨弄着她的琴弦,看草长莺飞,听雨落水起。她与所有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甚至比他们更为幸福,不仅有深爱自己的父母,还有着自适安然的殷实家境与粉雕玉琢的玲珑姿色,且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琴棋书画、歌舞诗词皆有一定的造诣。
24、水亭很小,浮萍破损的地方,门前帘花,屋檐檐影颠倒了过来。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他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只有在梦游中才“梦里不知身是客。”可以获得梦幻中的暂时慰藉。但梦是虚幻的,一觉来,依然面对令人厌倦的现实。
25、释义: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26、是的,爱是双方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的结果,是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的。如果你内心期望的速度也太快了,对方会以为你是色狼而尽快跑开的!!单相思是可悲的,你不能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对方内心明白,你的现有素质、发展潜力等条件不能满足她/他内心想要生活的条件,你们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如果你满足于现在的情况,是永远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素质的!!努力改变自己,提高竞争能力,否则,你的一切美好设想都只能成为梦想!!如果碰到“钟情妄想症”的人追求,只有明确拒绝、告诉对方这是不可能性的,让其彻底断绝幻想。否则,后患无穷。终将害人害已,形成悲剧祝你早点醒过来!。收起
27、(前世,你是一株高雅富丽的牡丹
28、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29、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30、人生的快乐常常像是漂在水上的花朵,顺流而下,转眼就不见。而忧伤则好像是迷住眼的尘土,有时候用尽气力揉搓也清理不出。心灵的平静才是人生真正的平静,境由心生,心生一切,心灭一切,缥缈虚空,淡然忘却。恍如隔世,走过去,再回头时,一切都可以放下!
31、李白:“心如世上青莲色。”
32、但在“婆罗门教”的传说中,莲花和宗教的关系则又前进一大步。据说:大神毗湿奴在入定时,是从仙人肚脐中长出的一朵莲花中钻出来的。无独有偶的是,居住在印度中部的比罗尔人,在解释世界的起源时,也有类似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傲游水中的大神,随荷叶冉冉上升起,并以莲花为座……
33、意思是人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到处都可以修心养性。
34、这天他们泛舟湖上,赏水色潋滟,芙蕖绿波,锦鳞游泳,兴致勃发,好不快活。东坡一时兴起,戏谑道:“莫如我问你答如何?”琴操欣然答应。遂问:“何谓湖中景?”琴操思索片刻,但见天水相接,落日飞霞,环境清幽,意味旷达,便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何谓景中人?”东坡又问。琴操蓦然看到远处一舟中,一个妙龄女子宛立于船头,云髻高耸,衣袂翩然,在斜阳余晖的掩映下,恍如谪仙。灵光一闪,巧借唐人的诗句说到:“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35、苏东坡对琴操的离去痛心疾首,却又只能默默祝福。有时,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人生就像是一场花开,无论是富丽的牡丹,妖娆的罂粟,还是清净的莲花,只要能够吐露自己的芬芳,便是无悔。而琴操恰恰是走过富丽,品过妖娆,最终,选择了清净。
36、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37、粉莲花(也叫紫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即入世之行,出世之心。白莲花代表纯洁的自性之体,红莲花代表诚信自性之理,粉色为红色与白色的和合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之行,出世之心;
38、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39、【佛教莲花诗句】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40、莲花随佛教之传播,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在泰国的苏可泰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寺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芳踪。据说;在藏传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叭弥”的释义:就正是莲花!
41、“……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香皆以其粉。荷,风姿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
42、东坡见琴操并没有回答之意,干脆自问自答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虽然此刻有良辰美景,诗意才情,但那又能如何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没有永恒的美好,多少繁华转瞬成空,多少情爱散作浮云,就连风华绝代的红颜,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终是要奉父母之命,嫁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
43、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
44、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清净莲花,则虽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却如生活在清净庄严的国土一样。
45、捻指青灯伴,心似莲花洁。
46、从一片莲叶间,挺立出一朵青里泛白的花苞,在一抹温柔里,孕育出满满的深情。莲如人的心情,也寂寞,也淡薄,也黯然。却在时光流转间,甘愿化为佛前的宝座,在孤独中,听尽一片梵音佛语。
47、莲花还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传说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是农历的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48、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49、从最早的南北朝时(梁)江淹《莲花赋》中写的:“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胡之骥注解为:“观音大士生于王宫,坐青莲花上。”。梁元帝《玄览赋》中记到:“紫绀之堂临水,青莲之台带风。”梁简文帝《佛像铭》云:“满月为面,青莲在眸。”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言:“从容满月,照耀青莲。”都是以青莲喻佛眼。
50、佛陀创立佛教后,施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主张废除森严的等级制度。为了广弘佛法,使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以莲喻佛,符合了民众的爱莲心理,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拥有众多信众。
51、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因痛失丈夫而气激身亡,当她终于明白事情的始末时,未曾想,自己却被官府没收了户籍,自此烟花柳巷,无处安身。彼时,她还是才貌双全的闺阁千金,此刻却沦为人人皆谤的风尘女子,青楼歌妓,不知是命运的荒唐,还是自己的荒唐。当心灰尽,泪流干,她再非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蔡云英,而是令无数男人为之倾倒的风尘歌妓——琴操。
52、现在,最早引进“洋蓟”的公司已经不再是种蔬菜了,已经在佛教高人的点化下,按佛典的引导培育佛教中的青莲――洋蓟了。广大的佛门众生,期盼着短期内他们种植的“青莲”,一定能满足广大佛教信众的需求。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在我佛的佑护之下,在不远的明天,中国的每一座佛像前都能看到佛中的青莲――洋蓟,代表众信徒的真心,供献给我们的众佛。让我们面对着洋蓟供奉的诸佛,一起祈祷我佛永远佑护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人类万众生命健康幸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53、文献中有关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则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足立花茎上,头戴莲的花冠。”
54、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是情理之中的。春兰、秋菊、腊梅,还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诸花,也称君子之花、高雅之花,也有其某些象征意义,但它们毕竟只能供观赏。而莲,除观赏价值外,还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其子、其根可入药,可作佳肴,是餐桌上的美味。清人张潮评论:“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少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殷日戒也说:“花叶根实,无所不空,亦无不适于用,莲则全有其德者也。”这完全符合美学理论中对于美的含意的界定:真善美的统内容与形式的统主客观的统一。
55、心如莲花心地宽,人生一笑天地广。
56、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7、由于“莲”与“连”读音相通,国人亦将“莲藕连生”,“莲蓬多子”的吉颂之意,广泛用于剪纸、刺绣、年画等艺术领域,并以鱼戏莲花、鱼游莲花之构图,作为喜结良缘的吉祥物。后又演变出“连年有鱼”、“连生贵子”等图案,有的还被打上儒家功名、利禄及科举的印记,如:“一路连科”(“一鹭莲荷”)等等,演化出众多的变体。另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莲和龙相配、莲与螭接合的纹饰了。
58、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59、释义:青青的荷叶盖住了盈盈绿水,芙蓉穿上了红衣服。水下有连成线的藕,上面有大头莲子。
60、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家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
6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2、齐白石:“板桥辛苦木鱼声,是否南无念不平。料到如来修已到,莲花心地藕聪明。”
63、“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64、哈哈哈哈佛菩萨是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怎么成了名人啦?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吧!
65、所以无论在梵宇、名蓝还是荒刹、野寺,只要有佛教的地方,都始终贯穿着莲性即佛性的哲理,并在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塑造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他们大都坐在莲花之上,有的还手执莲花,坚持《从四十二章经》所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之信守!
66、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游啊,有肥美的黄颊也有小吹沙。热情的主人有的是美酒啊,不但酒醇味美而且席面大!
67、莲花的花虽死,但根不死。去岁叶枯来年又生发,象征着人的灵魂不灭,永远在不断的轮回中。佛教还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植物。也象征着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荷花其姿挺展,日艳且鲜;其貌熙怡,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68、来生愿做一朵莲,静静盛开在佛前。
69、周敦颐中兴儒学,有大功焉,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为官,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为权贵所左右;为文,“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而且提掖后进,诲人不倦。程颢、程颐皆出其门,朱熹又受业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家于庐山莲花峰下,以示对莲花的爱慕之情。他把自己的品格、自己的愿望及自己的美学观念,统统融汇在莲花里了。那些贪官污吏之徒,那些蝇营狗苟之辈,那些甘言媚词、卑躬屈膝而干谒求进之流,是写不出如此高格调的好文章的。
70、当佛教传入中国千年之后,洋蓟开始进入中国,但由于引进者的佛教修行不够深入,使这一佛教的珍品数年中一直没能与佛教结幸,万幸的是在佛门高人的指点之下,经过近十年的一系列考证与研究,通过从佛教的源头和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在大量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的证据面前,终于使这一珍品在中国与佛重新结缘了。现在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对广大的信众们说:青莲――佛教中观音菩萨的眼睛,代表智慧的青莲花,就是从国外引进种植在云南的。
71、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佛教的经典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提到和见到的。佛教中常以莲花象征离污生净。以莲花示为清净无染。故常用莲花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以此体现佛家“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72、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又是八宝之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73、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74、迄今为止,人类虽还不曾找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发现莲花,享用莲花或栽培莲花的确切时间。但却知道,最早的宗教文物,却与莲花密切相关:这是一尊头戴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4000年的遗物。
75、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76、释敬安:“能传千佛戒,定上九莲台。”“莫吟柳絮惊人句,好向莲花见佛身。”“芙蓉出水禅心静,具叶迎风梵语和。 ”
77、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78、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79、本句所说的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诗人最后两句用一笔点破,说明前面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
80、从中国大陆去的信徒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佛教中的青莲。它在植物学上的名称叫“洋蓟”。英文名为:Artichoke.翻译成中文的别名还有洋荷花、荷花百合、朝鲜蓟、法国百合等等。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它作为一种蔬菜广泛地运用于西餐之中,在佛教盛行的国度里,如印度、泰国、孟加拉等地方他们不仅是供佛用,而且在供奉之后,还把洋蓟做为一种高档的蔬菜食用,而倍受人们的喜爱。
81、明周浈《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镂矗丹笋。”清钮琇《觚賸续编·妙霓》歌:“以是口诵青莲,虔皈摩朅;手裁紫凤,巧迈因祗。”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叙:“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仍犹净土。佛家所谓极乐世界。吴瞻泰《自题莲花峰顶试泉图》诗:“万仞青莲上,梯云为试泉。”《花落》里面有青莲华,不仅是寺庙同时也代喻佛法。佛教又以其作僧和寺的代称,
82、佛教的重要信条之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83、游惑突然想起了系统里的那片海,他总在固定的日子起风,固定的时间翻起浪来……最重要的是,永远望不到边。系统所有的风景都是那样,云山雾罩,没有边界。
84、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佛与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它们的神圣本源——洁白无瑕、善美,身、语、意的绝对清净。世界很多的文明都将莲花视为神圣的现在,并将莲花图案广泛地融入它们的艺术和建筑之中。
85、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86、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87、本以为能够觅得一生的幸福
88、五观堂丨梵呗丨安居丨十八物丨八关斋戒丨佛珠丨称谓
89、心似荷花开,幽香自然来。
90、莲花为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同时也被视为佛教的代表。自古以来,关于莲的诗句词作数不胜数,李白的“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白居易的“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李端“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皆是对莲花冰清玉洁、幽清雅致的描述。
91、甚至,人们耳熟能详的《法华经》,它的全称也叫做《妙法莲花经》!由此可见,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莲花与佛教的相互交融,已经达到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莲不分的哲理境界!
92、在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缅甸等地参佛时,无论在大型的寺院还是家中佛堂的神位前,都能看到一种绿色的贡果,它形如荷花未开放之时的椭圆形,但单个的花瓣又比普通的荷花厚实。当地的信众都把它作为供奉不可缺少的珍品,他们通过这绿色莲花的供奉,来求得清洁平安,保佑小孩入学成就学业。
93、莲,在雨色朦朦时节,让那圆圆满满的叶,沾满晶莹的雨珠,如珍珠般,映射出莲清淡干净的容颜,在月色银辉如水的夜色间,悄然打动世人的眼。在岁月的递增间,越发喜爱那一池碧波里剔透干净的玉颜,在莲的神韵间,发觉生活的简单和满足。就让繁琐淡去,让岁月静好,一世安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佛曰:淡定即从容,世间风月,不忘初心,赏花的心情,总能心静即安。
94、袁洁.佛教植物文化研究
95、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96、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或大慈大悲观的世音菩萨,它们的须弥座不也是莲花的造型吗?
97、从此,莲花及其图腾便实至名归,成了佛祖和他所创宗教的象征了。从公元一世纪开始,佛祖的法像就落座于莲台上。而他的坐姿,也被奉称“莲花坐”,这是僧尼们打坐时一种典型的坐法。
98、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舒展着娉婷的笑靥,仿佛一首云淡风轻的小诗,又如一曲蓝天碧水的梵音。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莲,任由红尘万丈,我自纤尘不染,诸邪不侵,只静看清水一脉脉地划过如烟岁月。
99、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100、她的诗词如寒冬腊梅般清冽,又似阳春白雪般甘甜;醉人的舞姿如梦似幻,足矣令天地失颜,令时光留驻;最让人如痴如醉的,莫如那泠泠琴音,时而将人带到云端雾里,时而又让人身临山水田园,时而在早春畅饮了清泉甘露,时而又在秋风中忘记了来时的路。琴操虽沦为风尘女子,却一直守身如玉,坚持卖艺不卖身,因为她知,定然会有一个爱她的人,愿意带她离开此地,许她一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