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重点句子翻译学科网-摘抄126句
- 2024-12-09 01:52
1、(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2、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文人,他和屈原一样,看到了国家的弊端,建议汉文帝消蕃,发展经济,汉文帝不听,将他放到地方上去,他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最后抑郁而死。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迁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5、(1)志
6、这些句子可以帮助你回忆和默写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7、明道德之广崇,明是使动用法吗?怎么翻译?接遇:接待
8、一、形容词做动词
9、明: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10、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11、望:远远地看见;期望;威望;抱怨。
12、(3)被动句
13、闻A、博闻强识(见识)B、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C、闻寡人之耳(使„„听到)
14、(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15、(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16、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
17、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18、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1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
20、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C、司命之所属(管辖)D、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E、有宁越徐尚„„之属(类)
21、出则接遇宾客,接遇是什么意思?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2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
24、疏:疏远;稀,与密相对;疏忽,不周密。
25、(3)门下: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
26、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
2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28、与A、与之斗卮酒(给)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和)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和„„交好)D、蹇叔使子与师(参加,加入)
29、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
30、(2)疏
31、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
32、(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3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34、以,以出号令
35、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3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
37、,入则与王议国事
38、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9、一词多义
40、①惠王患之(以......为患)
41、忧国忧民,爱国忠君。
42、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43、审A、审问之,慎思之(仔细)B、审矣,何足怪乎(知道,知悉)C、审时度势(详察)D、明日再审之(审问)
44、为,楚怀王左徒。
45、望A、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B、欲望百姓亲附(期望)C、自幼有公辅之望(威望)D、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46、词类活用
47、(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48、一词多义:
49、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
50、害:妒忌;杀害;祸害;损害,伤害。
51、“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
52、(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53、"于是屈原被绛之缨,乘黄之车,加黄锺之印,与司马子车俱朝于晋国。"——描写屈原被授予重任,与司马子车一同朝见晋国君主的场景。
54、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
55、二、动词做名词
56、(4)倒装句
57、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
58、"及齐昭公使人伐齐,使朝於晋。"——描述屈原随齐国使者前往晋国朝见。
59、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60、(1)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61、(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6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63、害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B、为陶谦所害(杀害)C、除国之大害(祸害)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
64、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65、娴,,娴于辞令。
66、"楚人有屈原者,名平原君。"——用于介绍屈原的身份和名字。
67、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D、塞上长城空自许(期望)
68、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句子:
69、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
70、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71、-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72、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
73、(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74、(4)故:从前。
75、离A、“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B、约从离衡(离间)C、如有离违,宜别之(违背,背离)D、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
76、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拜访)B、求,无乃尔是过欤(责备)C、过犹不及(过分)D、人谁无过(过失,过错)
77、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
78、迁:放逐,流放;调动官职;贬官的委婉说法;继,随着。
79、(3)意动用法
80、(6)诚
81、"屈原乃举石投之江而死。"——记录屈原最终因失望和不满而投江自尽的结局。
82、"屈原乃去齐十馀年,客于潇湘之上。"——记述屈原离开齐国后长期在潇湘流域漂泊的经历。
83、(2)属:zhǔ,连缀。见《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84、(4)属
85、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取的意见)
86、谗:因谗之曰(讲坏话)
87、(5)常通“尝”,曾经
88、(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89、许:答应;承认;期望。
90、-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
91、文言句式
92、"愿舍其国而不敢辱先君也。"——屈原宁愿舍弃自己的国家,也不愿背离先君的教诲。
93、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94、明,明于治乱
95、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96、(2)名词用作动词
97、(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说假话。今义:无理狡辩。)
98、志,博闻强志闻
9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0、(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0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
10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
103、疾:恨,痛心;疾病;快,急速;厌恶,憎恨。
104、疏A、王怒而疏屈原(疏远)B、梅以疏为美(稀,与密相对)C、其于计之疏也(疏忽,不周密)D、十三经注疏(注释的一种)
105、(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106、(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07、《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
108、(1)名词做状语
109、在史记里,司马迁将屈原和贾谊同传记述,说明他们二人的事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10、《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句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111、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112、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
113、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
11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
115、(2)省略句
116、博闻强志(动词,记)
117、遇,出则接遇宾客,
118、(3)害
119、(1)判断句
120、-屈原:本名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
121、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南史·王懿传》:“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姚崇]忿其谀媚……自兹不复接遇。”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宋昌藻,考工员外郎元问之子。天寳中,为滏阳尉。刺史房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122、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担任着三闾大夫官职,他有思想、有见解,当时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屈原主张改革,建议楚王富国强兵,可是楚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建议,屈原忧心忡忡,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最后投入汨罗江,以死报国。
123、(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124、(5)举
125、古今异义
126、与:给;和;和……交好;参加,加入。